中外少兒美術教育竟有如此的差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術教育是兒童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形、有色、有情節的藝術活動。

由於中外兒童所處的環境、國情、經濟、文化習俗、教育體制等的不同,中外少兒美術教育存在著差異。

一、中外少兒美術教育在目標上的差異

近年來中國的少兒美術教育目標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由側重藝術表現的知識和技能傳授,轉變為開始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但仍存在過多地注重技能培養的傾向。

外國少兒的美術教育目標是注重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發展其對周圍生活、大自然、藝術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國外美術教育界認為幼兒生來具有藝術創造的潛力,主張順應幼兒自然本性的發展,儘量為幼兒提供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

二、中外少兒美術教育內容上的差異

中國的幼兒美術教育歷來小班就開始學習用點、線、簡單技能和塗色的興趣來構圖,到中、大班更多的是臨摹、寫生和畫面安排、配色及引導幼兒創造性地使用繪畫工具、材料進行繪畫,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中教師在構圖,造型,色彩,方法,步驟等都有嚴格規定。

但這種做法限制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孩子不能用不同於成人世界的自己的童話般的世界表現自己的感受,更不能表現出童年生命的脈搏,經常只能是被動、機械地再現。

外國少兒美術教育主張兒童在鬆弛的狀態中,在玩中發展。

他們對美術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安排,大多是與主題內容相吻合。

經常使用半成品材料塗色、玩色和剪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師不強調孩子對操作對象的構圖、色彩或畫面布局的平衡應達到何種程度。

他們認為藝術過程的體驗比結果更為重要。

三、中外少兒美術教育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教師在進行傳統的美術教育時,不少教師習慣採用范畫或范作(紙工、泥工)給幼兒提供模仿對象.從而束縛了幼兒的大腦,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和情感,使幼兒難以自己去體驗,自己去領悟,自己去探索。

如,教師在評價時,通常也是「畫得像不像」,「這兒應該這樣畫」。

如此這般的美術活動既概念化和成人化,又缺乏童稚的審美直覺,其效果可想而知。

現在,教師們也試圖用「引導一發現」式來取代「示範一模仿」式,用生動的故事或遊戲引起孩子創作的願望,尊重幼兒的獨立性,積極性,接納孩子的藝術創造方式,接納孩子的一切作品。

現在美術活動的教育過程可總結為:「興趣一遊戲一引導一激勵」,這樣就能鼓勵孩子大膽創新,增加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信心。

外國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教師事先只是提供各種活動(繪畫、拼貼、揉捏等)所需的材料和半成品,讓幼兒自己去操作、探索,發展其自我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

教師只是提供各種顏色的紙條,玻璃珠或玩具輪胎,讓幼兒自由想像,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中,輕鬆自如地完成作品。

教師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幼兒活動過程上,重視幼兒從事活動的情感因素,評價幼兒在活動中所感受到的俏悅的情緒體驗。

不管作品的質量如何,「這幅粘貼畫真美」始終是孩子得到的評價。

儘管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教師們會認為:孩子首先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幼兒的藝術素質「花蕾」,在適當的環境中,自然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四、中外少兒美術教育組織途徑的差異

中國的幼兒美術教育大都還局限於幼兒園內部專門性的美術教學活動,忽視滲透性的美術教育活動以及家庭、社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近來,教師們也逐步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的因素,而積極發現和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讓孩子走入社會去體驗,去觀察。

同時也開始調動家長和社會人士,把美術教師、專家請進來,以擴大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外國教師把美術教育活動看作是創造性活動的一種形式,表現自我的一種途徑。

不僅在活動課上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在主題里安排一些繪畫內容,甚至會在教室里設立一個畫架,讓幼兒在想畫時隨時都能去塗抹幾筆;還非常善於請家長來參與學校的活動,如做義工,和孩子一起揉泥,拼貼,製作,絕不限制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發現周圍生活中的美,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審美直覺,審美感知和審美情趣。

五、中外少兒美術教育結果的差異

由於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組織途徑等的不同,最終導致了幼兒作品上的差異。

中國小班幼兒的作品雖是剛開始塗鴉,但已經有技能的要求。

外國小年齡幼兒從塗鴉起就開始創造一套滿足自我表現需要的符號系統,按照自身的表現和願望,去表現自我,如有的作品雖是一些不可思議的線條,但表現生動大膽且誇張,具有豐富的想像。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概念常以自我為中心,大膽地、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創造出直覺的象徵性圖式。

這個時期,幼兒的心理符號是由直覺控制的,他們隨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分析、表現力會不斷提高,並且在活動中逐步積累起對物體的初步印象。

但繪畫技能還需逐步成熟和完善。

這和幼兒的身體發育、智力發展是相一致的。

中國大班幼兒的作品基本上先是用線條勾畫出平面的二維的物體輪廓,因為這種輪廓線較易把握物體的外形特徵。

隨著視敏度,精確度的提高,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觀察也越來越細和客觀。

同時,通過電視,電影和大量的圖書,畫片,逐漸了解社會已形成的藝術手法,於是在兒童的畫面上概念的屬性增加了,是種抽象化能力的萌芽。

隨著兒童思維性質的變化,兒童的作品內容也逐步趨向寫實、豐富,由於視野的擴大,但為了力求接近真實,由平面造型開始過渡到用三維立體表現方法,注意到了構圖的平衡,色彩的協調。

中國大班幼兒作品已能表現出人物、動物的動態,前後位置結構及空間知覺技能,能夠自如地運用色彩,想像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因為強調了技能方面的練習,所以,幼兒可以在畫面上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意圖。

技能的發展,逐步脫離自然的再現描繪,而向有意義創作階段過渡。

外國幼兒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不分里外的「透明畫」,由於缺乏強調技能的練習,整個畫而還停留在二維的物體輪廓,但從畫而上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想像和審美意識。

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幼兒不能用技巧將自己的創造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本的繪畫技能的缺乏限制了兒童在畫面上的藝術表達。

中外少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差異,我認為,美術教育中自由創造、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藝術表現的知識及技能的傳授並不是相對獨立,而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的。

因此,小班幼兒以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為主,不必在技能和內容上有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繪畫遊戲,如:玩色、粘貼、印畫等。

逐步讓幼兒熟悉畫紙、畫筆,在除塗畫畫中逐步發展手眼協調和辨別方位的能力。

從中班開始,在尊重幼兒創作前提下,幼兒應該接觸一些最基本的技能練習和作畫方法。

大班的美術教學應著重於在鼓勵幼兒充分感受、體驗周圍環境的基礎上,提供一切機會讓幼兒進行自由創作,在表現情節上有較大的空間。

總之,自由創造與技巧練習並不對立,但絕不等同於技藝教育。

在技巧練習與兒童自由創造之間應保持適當的張力,有了對線條、構圖、色彩等技巧方面的敏感性,可以真正做到「讓孩子彼此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話」,讓孩子的作品成為表現孩于思想、情感、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及表現自我的一部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