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 行走的課堂如何「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學生開展考古等主題的研學旅行。

學生通過參與不同主題的研學旅行,培養綜合素養。

本版圖片/資料圖片

在海南體會航天魅力、到天府之國了解川味美食,去北歐分享東奧文化……在剛剛結束的寒假中,北京不少中小學研學之旅也畫上句號。

近年來,在教育部等出台《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相關政策推動下,各地教育、文化、旅遊等部門展開合作,旅行社、教育機構等紛紛入局,研學旅行這一概念持續火熱。

北京市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有哪些玩法?什麼是真正的研學旅行?研學旅行的開展、推進存在哪些挑戰?

內容

內容多元 多形式貫通學校課程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小學研學內容和形式多元。

除了結合學生學段特點,開展的以年級為單位的「大眾」研學旅行外,也有學校為學生制定的不同主題的研學計劃。

如,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開發小螞蟻科考隊項目,設計多條路線分別進行以昆蟲研究、植物研究等為主題的研學旅行。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室主任梁烜表示,在研學內容的選擇上,「大眾」項目普及度高,而「小眾」項目可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也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探索。

根據《意見》,學校要把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去統籌考慮。

梁烜認為,內容上沒有一定之規,可結合學校特色,通過多元方式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

如,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拓展研學旅行,選修「飲食學堂」課程的學生前往成都,觸摸食材,學做川菜,感受當地飲食文化。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則將研學旅行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把農場研學活動等作為重要的綜合實踐選修課。

形式

視學校能力、資源安排研學形式

研學旅行的形式有學校自行開展和委託開展兩種。

在全國城區少年宮工作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分會副理事長王振民看來,如何選擇要看學校自身的能力和資源。

「學校更了解學生情況,自行設計安排研學項目可能針對性更強,更符合學校教育教學需求。

但有時學校完全自己操作可能會遇到一定困難,或可根據實際情況,整合優質社會資源。

作為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的合作機構,世紀明德品牌教研負責人蔡美玉介紹,我們會提供標準的產品和研學實踐課程手冊,更多的是結合學校需求進行研學旅行產品的定製。

「機構需要熟悉教育模式,了解當地教育發展情況,把握學校特色,與學校深入交流配合。

」王振民認為,旅行社、文化單位等可作為研學旅行活動的載體。

蔡美玉也表示,學校會選擇一些有資質的旅行社解決在當地的用車、住宿等問題。

同時,學校的精力目前主要投入在課堂教學中,因此自行開展對一些學校來說可能不太適用。

此外,她認為學校可通過專業的服務機構提升學校的研學旅行體驗,比如世紀明德提供線上溝通平台、線上課程、闖關遊戲等來提升研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梁烜認為,即使選擇委託開展,學校也要有整體規劃,根據實際需求做調整。

「如果拿著機構給出的方案隨便選一選,就容易出現研學旅行同質化。

挑戰

學校與機構合作多停留在表層

儘管在研學旅行方面,相關學校、機構進行了有益嘗試,但在研學項目實際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很多問題。

王振民說:「現在很多包括旅行社在內的社會資源都比較積極,但它們在研究上仍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高度。

在尋找與教育的結合點時,有些仍停留在表層。

相反,學校方面則是主動性不夠,王振民看到,部分學校已經做了研學實踐活動的有益嘗試,甚至在《意見》發布前,就開始了探索。

但也有很多學校仍然比較被動,沒有真正認識到研學是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要部分。

「由於安全風險的存在,學校和政府主管部門存在一些顧慮,因此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遇到一些瓶頸。

研學旅行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向前推進。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也表示,在鼓勵開展研學旅行的同時,一些配套政策也需要跟上,比如專項經費的支撐和課程政策的調整。

「學校開展研學旅行難免需要占用原先學科課程的課時,但現在國家課程並沒有減少,因此學校在時間的安排上可能會遇到問題。

■ 案例

在農作中寓教於樂學知識

代表學校: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

在延安一處生態基地里,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購買了50畝地。

今年四月起,學校每周會安排2至3個班級到那裡進行為期5天的研學旅行。

「常規的研學實踐基地會提供一些課程,但我校決定自主進行課程研發和項目設計,開展基於稼穡課程的博物學自然教育。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相關負責人石主任說。

據了解,全校所有的學科精英教師都參與了課程開發,目前已完成約50門課程,其中既包括農作物加工、標本製作等固定課程,也包括與季節氣候相關的彈性課程。

每期研學旅行,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學段和天氣情況安排8至12門課。

通過豐富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磨豆腐課程中融入了多種學科知識,涉及估算、比例問題和化學知識;爬樹登山等課程鍛鍊孩子體能等。

高峰認為,這種讓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生活的研學實踐活動十分重要,「認知學習之外還要有實踐學習,學生才能產生體驗感悟,實現立德樹人。

據了解,該校學生在3至6年級期間,可以多次前往農場開展研學。

他們需提出問題,分小組進行項目式推進,返校後進行研究成果的匯報展示和總結反思。

這項研學旅行被命名為農場課程,是玉泉小學的實踐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

■ 焦點問題

1 研學旅行如何界定?

《意見》中提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蔡美玉認為,很多家長甚至機構對研學旅行的概念都存在認識不清的情況。

對此,王振民表示,「研學旅行重點在於學,一定要有課程開發。

針對遊學、夏令營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梁烜認為,在研學概念提出之前,遊學是一種普遍的叫法,現在,如果遊學的組織和安排符合研學旅行的要求,就可以改叫研學旅行。

冬令營和夏令營則一般不屬於研學旅行,因為它被安排在假期,一般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無明確關聯,而且經常是機構面向社會招募學員,並非由學校組織。

對此,蔡美玉的理解是,夏、冬令營與研學旅行在課程設計上有本質的不同,研學旅行中的「學」與校內教育結合更緊密。

而營地是研學旅行和夏、冬令營的有機載體,各項活動可依託營地實施。

因此,營地教育與研學旅行有一定的交叉重疊部分。

王振民說:「研學旅行是對營地教育理念的一種深度的拓展和延伸。

2 如何避免「只旅不學」、「只學不旅」?

在梁烜看來,近年來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但活動實施效果參差不齊。

有些研學旅行「只旅不學」,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學生走馬觀花地走完行程,收穫不大。

有的則「只學不旅」,過分強調學習任務,比如研學手冊中有大量的知識記憶和訓練題,忽視了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感受。

總之,研學旅行需要體現教育價值,但不是完全為了驗證學科知識,也不是具體知識點的對接,否則課程設計上會非常受限。

高峰表示,為了保障研學旅行的效果,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模型作為基礎,明確研學旅行的學習過程。

如出發前的任務應包括提出問題、確定項目、組成團隊等;行程中包括設計研發、創新創造、評價評估、反思修正等;返校後包括發表成果、分享經驗、深入思考等。

有了這樣的模型,孩子的學習就會很聚焦,該做什麼都很清楚。

(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鞍山中小學課程將有重大變化 三年級開設英語課

小學外語從三年級開始「教」;今秋新學期,小學一年開「科學課」;三至六年每周課時書法課(毛筆字);全面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考試題,將增強聯繫生活實際;中小學可探索「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研學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