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2017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篇》考點速記手冊(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11月4日考試倒計時了,我們說教師官方頭條號每天都會更新備考資料,請大家及時關注我們。

感謝您的支持。


目錄

第一章 職業理念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規

第三章 教師職業道德

第四章 文化素養

第五章 教師基本能力

第一部分綜合素質

第一章職業理念

  1.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要素不同觀點的影響。

  2.教育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3.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且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4.素質教育觀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向「素質」——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觀。

  5.素質教育是連貫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不是對特定階段、特定學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的要求。

  6.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德育為先,五育並舉;新課程改革;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

  7.新課改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8.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區別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對象

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

面向所有學生

教育目的

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

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全面進行

能力培養

只重視技能訓練,忽視能力培養

重視各種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

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啟發式、探究式教

學,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學生評價

篩選性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

發展性評價,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主體多元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較難,過於偏重學科體系,忽視綜合性及應用性內容,不同程度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實踐等問題

降低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弱化學科體系,重視綜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經驗、聯繫實際

教育著眼點

局限於學校

注重發展性,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9.素質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學生進行教育,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

  10.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即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願地學習。

  11.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12.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組織、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13.素質教育評價方式上的改革體現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的變化。

改革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加強自評、互評。

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

有機地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給予多次評價機會;鼓勵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

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豐富評價和考試的方法,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14.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發揮教師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15.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

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一種教育形態,具有時間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現存的教育形態在內的教育過程。

  16.終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國人保羅•朗格朗在1956年正式提出。

  17.終身教育的代表作有: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導論》、埃德加•富爾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終身教育——21世紀的教育改革》等。

  18.學生觀是指教育者對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性質、地位、特徵和具體實踐活動的基本看法與認識。

  19.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發展,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有均衡的發展。

  20.我國古代的「六藝」,即射、御、禮、樂、書、數,是對人全面發展的一種詮釋。

  21.全面發展的學生觀是指: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把學生看作是發展的人;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差異。

  22.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

  23.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時間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24.學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獨立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

  25.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質、量、結構方面的變化的過程及結果。

  26.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以下規律: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體差異性。

  27.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28.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29.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

  30.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既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同時也存在於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31.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其次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還受到環境及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

  32.把學生看作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33.學生處於人生髮展的特定階段,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教師應當挖掘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34.人的全面發展不等於各個方面的平均化發展,而是要求每個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應有的發展,同時也要承認人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

「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37.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

  38.「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在教育活動中,就是「以學生為本」。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其次,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最後,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39.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教育機

  35.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36.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會,包括入學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

  40.促進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發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別而形成一種性別學生髮展的優勢和另一性別學生髮展的劣勢。

  41.注意到民族差異,做到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發展,特別要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

  42.正確地對待可能由於地域造成的學生髮展差異,不能因學生所處地域的差異而歧視一些學生,要促進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共同發展。

  43.不因學生家庭的種種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給學生髮展帶來的困難,而歧視學生。

  44.要注意正確地對待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要給予身心發展狀況不同的學生以同樣的關注,以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45.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

  46.師生關係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勵功能;社會功能。

  47.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重要的激勵作用。

對於學生而言,能使學校生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對於教師而言,能使教師感受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愉快和自身從事工作的價值。

  48.對於學生而言,學校、班級是其逐漸實現其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49.師生關係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50.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師生關係應當為民主型師生關係模式。

民主型師生關係模式的特徵是開放、平等和互助。

  51.傳統師生關係在教學上是授受關係;人格上相互平等;道德上相互促進。

  52.新型師生關係是指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的關係。

  53.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54.構建師生關係的途徑: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55.尊重學生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個體差異,始終相信學生。

  56.教師公正對待學生,要求教師:一方面,教師不能因為個人感情的好惡、私人關係、學生成績的優劣等偏袒或是輕視學生;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性別、美醜、性格特徵、身體條件、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偏袒或輕視學生。

  57.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要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恆;嚴而有方。

  58.教師是履行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59.教師勞動的特點:複雜性;創造性;示範性;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長期性;系統性。

  60.傳統教師角色:傳道者的角色;授業解惑者的角色;示範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

  61.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為: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62.現代教師角色新的特點: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63.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64.新課改確立了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建立了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體系。

  65.教師要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

  66.倡導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鼓勵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開展「行動研究」,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為了課程和教學改進的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

  67.教師的專業素質包括專業基礎、教師專業品質、教育教學專業知識與能力等。

  68.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人員,必須擁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和職業道德等專業知識。

  69.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可以分為教師職前、入職和職後專業發展階段。

  70.教師職前專業教育,是指培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特別的專業素養的教育。

  71.教師職前專業實踐的方式包括參觀學校活動、教育現場觀察和教育實習等。

  72.教師的入職專業發展,可包括三個方面:崗位專業的學習、團隊活動的參加和崗位經驗的積累。

  73.教師職後專業發展可以用「終身」發展來表達,教師應堅持終身教育理念,職後發展階段要持續到教師退休之時。

  74.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終身學習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即正規專業教育、非正規專業教育和校本專業發展。

  75.正規的專業教育,是指在專門的教師教育機構中進行的、全日制的、系統的教育,並且專業教育的結果是獲得相應的學歷、學位及教師資格。

  76.教師在專業發展中應不斷地學習和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77.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實踐作為思考的對象,對已有的教育實踐成敗原因進行探求,從而獲得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方法的過程。

  78.教育研究是指教師將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作為研究課題,並運用相關教育理論開展系統的研究,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連載篇,繼續看下一篇

安徽教師資格證筆面試培訓專業服務品牌-安徽說教師

考試在即,希望大家認真珍惜最後的十幾天,我們說教師也會繼續給大家發送更多優質的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