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分類輔導資料及答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填空題: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 學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 一定的社會要求 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 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廣義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會教育_ 和 _學校教育_。

《孟子》說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這裡的庠、序、學、校是 學校名稱。

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產生與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

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產生於 1902 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學堂章程》。

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 壬寅學制

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 癸卯學制

中國古代學校的「六藝」教育包括 「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古代的「禮」、「樂」、「射」、「御」、「書」、「數」統稱為 六藝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簡稱 四書

先秦時期,以 墨翟 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

西方古代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

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學》 中。

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 亞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

教育學是一門以 教育現象 為研究對象,探索 教育規律 的科學。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於夸美紐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學論》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於 夸美紐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學論》

法國啟蒙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盧梭 ,其代表作是《愛彌爾》

法國啟蒙主義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盧梭,其代表作是《愛彌爾》。

近代教育史中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家是 洛克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爾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關於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主張我們稱為兒童中心主義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在關於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問題上提出了與前人完全相反的觀點,我們將他的觀點稱為兒童中心主義

1939年,首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編了《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凱洛夫

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的布魯納提出的課程結構理論,和前蘇聯的 贊可夫 的教學發展思想對世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的布魯納提出的 課程結構 理論,和前蘇聯的贊可夫的教育發展思想對世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 法律形式 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免費學校教育。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2.1)

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科學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稱為學校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作為複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稱為是個體身心發展

(3.1)

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 過程中實現的。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是外鑠論的一個典型的代表。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 曾經說過,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是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質的特徵。

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於形成的時期。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點。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美國生理和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胎兒的發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約的,這種由基因制約的發展過程就是成熟

.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外部條件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

所謂 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保證。

個性亦稱人格 ,指個體穩定的心理特徵,具有整體性與獨立性。

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 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 ,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 相對而言的。

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 、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 的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鑑賞美和創造美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 勞動觀點和習慣 的教育。

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 ,是一種精神狀態。

.學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具有特定的社會屬性 的人。

(5.1)

中學這一時期,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發育和形成的關鍵時期。

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動力,是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展水平 之間的矛盾運動。

.沒有活動,沒有個體與 環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沒有個體的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與環境對個體自發的、零碎的、偶然的影響相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的主導作用。

從法制角度講,學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有著獨立的法律地位。

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 社會權利

身心健康權包括保護未成年學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內容。

人格尊嚴權是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受教育權是學生最主要的權利,我國一系列法律都對此進行了規定。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 ,教師是專業人員。

我國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 要求,有別於其他專業人員學習同樣學科的要求。

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

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還要有 教育專業 素養。

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本職工作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教師要具有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願意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師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本領,具體表現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

教師的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是對未知事物探索性的、發現性的心智、情感主動投入的過程。

教師的 人格特徵 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品質等。

師生關係 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 授受關係

師生關係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關係。

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 的關係。

師生關係在社會道德上是 相互促進 的關係。

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同樣重要。

課程論側重研究教什麼,教學論側重研究「如何教」。

(6.1)

課程是指課業及其進程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

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和教科書。

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 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是依據 課程任務 來劃分的。

所謂國家課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機構 編制和審定的課程。

學校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 特色課 的形式出現。

課程是隨 社會的發展 而演變的。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

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 對學科的研究

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具有強制性 、普遍性和基礎性三個基本特徵。

中小學的教學科目設置,基本以 科學的分類 為依據。

教學計劃中的課時分配包括學科的總時數,每門學科各學年的授課時數和周課時等。

教學大綱又稱 學科課程標準 ,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教學大綱一般是由說明和 本文 兩部分構成的。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教學大綱 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教科書是 教學大綱 的具體化。

課程實施是指把 課程計劃 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教學單元 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

課是教學單元的組成部分,所要解決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如何安排 的問題。

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是課程實施的最後一項任務或環節。

課程評價 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

目標評價模式 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併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 。

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

(7.1)

教學任務受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決定,它指明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所傳授的基礎知識,是指形成各門學科的基本事實、相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統。

所謂智力,一般指人們的認識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徵

體力主要指身體的正常發育與身體各個器官的活動能力。

學生的創造才能主要指他們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智能去探索、發現和掌握未知曉的知識的能力。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繫和系統化的過程。

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反映教學中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豐富學生感性知識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

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赫爾巴特 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教學原則貫穿於各項教學活動之中,它的正確和靈活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和講演三種方式。

談話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談話法可分為複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實驗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的、嚴謹的學習態度。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8.1)

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_基本組成部分_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係。

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複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

作業是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各種類型練習

輔導是_幫助和指導_學生學習的活動。

試題類型可分為供答型和選答型兩大類。

供答型試題可分為簡答式試題和_陳述式試題兩種。

簡答式試題的最簡便形式是填空題

選答型試題可以分為是非題、多項選擇題和組配式試題三種。

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

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

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自測和_自評_的能力。

個別教學制最顯著的優點在於教師能__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_。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

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_京師同文館_。

為了解決班級上課不易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弊病,19世紀末20世紀初,_根組教學_在一些國家開始出現。

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上課制、分組教學和_道爾頓制_。

教學策略的基礎特徵是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結構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為直線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綜合式等。

教學策略的類型可分為內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四種。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學組織形式_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學方法和_技術_為中心的策略。

綜合型策略是直接從_教學目標、任務出發、綜合展開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

(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_社會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

我國學校德育內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學習輔導、_生活輔導_和擇業指導三個方面。

德育過程是_個體社會化_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德育過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內容_和德育方法四個要素構成的。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_學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間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處分分為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

當代最具影響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

所謂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範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

班級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10.1)

19世紀初,英國學校中出現了導生制,這對班級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班級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

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於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

實施班級民主管理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組織全體學生參加班級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級民主管理制度

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

目標管理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領導方式一般可以分為權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種。

在當前班級管理實踐中,有兩種領導方式運用得比較多,一是教學中心的領導方式,二是「集體中心」的領導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