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NIKE和Asics跑鞋對比 Adidas VS NIKE VS Asics跑鞋測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Adidas、NIKE、Asics三家基本作為當下跑鞋的三大楚翹,相信大家買鞋怎麼都拋不開這三家。
那麼Adidas VS NIKE VS Asics的跑鞋到底哪一家最好呢?小編將為您帶來阿迪達斯、亞瑟士以及耐克三家跑鞋從生活實用、性價比和耐用度以及腳感等方面測試。
Adidas、NIKE和Asics跑鞋對比對象
深夜繼續進行評測系列,本次評測的對象不是籃球鞋,而是選擇更貼近尋常大眾的跑鞋,相對於籃球運動而言,跑步這項運動的受眾面更廣,運動門檻更低,老少咸宜。
而隨著全民健身熱的普及,很多城市都開始舉辦全程馬拉松或者半程馬拉松,更是進一步帶動了跑步熱的興起。
因此本期評測選取了三雙跑鞋進行對比評測。
分別是Adidas Salvation2、Asics Kayano22以及NIke
Pegasus31這三雙鞋(如上圖)
首先對於跑鞋和籃球鞋之間性能和配置的區別,筆者通過大量的實戰和觀察,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跑步鞋的鞋楦通常比籃球鞋更大眾,適應性更強。
因為籃球鞋尤其是明星系列的簽名籃球鞋,首先要的考慮的是球星本人的運動習慣、腳型、足弓高低、腳底受力分布等因素,而跑步鞋則更多的面向大眾,鞋楦的設計在鑄模階段就已經考慮大多數普通跑者的感受。
鞋底的紋路不同,因為跑步主要是以直線勻速運動為主,所以跑鞋的紋路大多是分散狀且分割形態居多(尤其是前掌)),為的是更好的啟動和發力;而籃球鞋因為涉及到大量的變速和變向運動,常規的紋路以人字底為主,目的是提供良好的抓地力,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
二、鞋子對於重量的追求不同,雖然現在的籃球鞋隨著科技的發展,鞋面的輕量化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相較於跑步運動,籃球鞋最注重的還是緩震和對雙腳的保護。
而對於專業的馬拉松選手和職業運動員來說,對於鞋子最看重的就是重量,尤其是衝刺階段,越輕的鞋子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對成績的提高就越多。
所以大家可以在電視中看到馬拉松運動員和職業選手的鞋子是非常輕的,而且只適合比賽時使用,這也是為什麼這類鞋子在市面上很少能看到。
Adidas、NIKE和Asics跑鞋對比
筆者選取的三雙跑鞋,分別是ADIDAS SALVATION2,ASICS KAYANO22,NIKE PEGASUS31,每雙跑鞋都經歷了800公里以上的距離,跑步場地既有柏油馬路,也有塑膠跑道和跑步機,主要還是以柏油馬路為主。
三雙鞋子既有像SALVATION2
和K22這樣穩定系的旗艦產品,也有PEGASUS31這種緩震系的經典作品。
在下面的評測中,Salvation2簡稱「S2」,KAYANO22簡稱「K22」,PEGASUS31簡稱「P31」。
打分機制依舊是滿分10分,我將從外觀、舒適性、緩震、防側翻和穩定性、耐磨性、透氣性、包裹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評測。
外觀:salvation2: 9分,K22:9分,Pegasus31: 8分 從三雙鞋子的外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跑鞋外觀設計的演變趨勢,那就是跑鞋的設計日趨輕量化,外觀也更加流線型和潮流化。
如下圖KAYANO系列和Pegasus系列的演變所見:
Salvation2我是2010年10月購買的,那時候的跑鞋設計還是遵從傳統的泡棉網眼和三明治網布的設計,即使使用了「Active
Formotion」技術(旨在提高球鞋的拉伸性和包裹性),但是鞋子的外觀還是是呈圓潤型,更像大家心中傳統的「旅遊鞋」,而Pegasus31的購買時間是在2014年的8月份,鞋面也由三明治泡棉網布更新成了雙層工程網布和人工材料相結合,並且以跑鞋之身借鑑了籃球鞋內外靴的架構方式,大家看到的白色網布可以看作內靴,以包裹腳面為核心功能;而黑色的外層則以支撐鞋體架構為主訴求。
反光條被安排在了腳跟兩層之間的位置。
而K22的購買時間最晚,於2015年9月入手,此時的鞋子設計更加流線型和潮流化,鞋面也變成了雙層透氣織物面料,鞋面的工程網眼則被更輕薄的網面鞋面代替。
整個鞋面都使用無縫材料縫合而成,在鞋面上看不到了在之前的跑鞋隨處可見的車縫線,在前部和兩側的FluidFit鞋面使用熱貼合材料代替以往的縫合支撐技術,在保證鞋面支撐的同時也能提高舒適性。
對於外觀的打分,如我以往所強調的,完全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出於對傳統老鞋的懷念以及新近跑鞋的歡迎,我給S2和K22打9分,P318分(扣掉的一分在於反光條的設計缺失)。
舒適性:S2:9分,K22:9.5分,P31:8.0分。
對於三雙鞋子的舒適性,S2作為6年前出產的老鞋,在當時阿迪達斯對於跑鞋的定位中,Adistar Salvation系列是作為最頂級的穩定系跑鞋定位的,鞋面運用的Active formotion技術,其實是一種運用鞋帶和鞋面聯動的技術,使腳背和足弓之間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固定區域,當跑者繫緊鞋帶之後,Active
Formotion會根據跑者的腳型來調整鞋面,從而更貼合跑者的足部,以此來提高舒適性,同時S2的後跟還運用了阿迪達斯獨有的Geofit技術,一種針對鞋內部結構的技術,根據腳部結構特點在合適的地方放置襯墊,以此增強合腳性和舒適度。
而同樣作為穩定系旗艦跑鞋的K22,它的舒適性則需要和前代的鞋子進行對比才更為直觀,在 K 21 上,鞋面使用的是 Asics
標準的「三明治」網布,這種設計可以很好的支撐起鞋型,在沒有外部支撐的情況下也能保證鞋面不會塌陷,同時能提供很好的包裹性,缺點是這種材料的手感著實不好,所以 Kayano21 在鞋倉內增加了一個內襯,以此來保證雙腳在鞋倉內的舒適度,可是這樣帶來的最大問題是鞋子的透氣性比較差。
K22
在鞋面設計和材料上都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除了鞋面由原先的「三明治」網布調整為雙層透氣織物面料,鞋面前部和兩側的用熱貼合材料代替了原有的縫合技術,保證鞋面支撐的同時也能確保舒適性。
K22
整個鞋面都使用無縫材料縫合而成,因此在不需要內襯的情況下也不用太過於擔心雙腳的舒適度。
K22鞋舌上部分和內里使用的是柔軟、速乾材料,可以增加鞋子的親和度、舒適度,避免出現鞋舌頂腳的情況,下半部分則是使用的是工程的網布。
而K22的鞋帶都採用扁平設計,鞋帶兩側加入了耐阻性設計,防止運動中出現頻繁鞋帶散開的麻煩。
K22 使用的是 Ortholite
鞋墊,這種鞋墊在行業裡面也是有口皆碑的,具有透氣,吸汗,防臭、防霉、抑菌,緩衝……等特點,柔軟的 Ortholite 鞋墊大大提高了 K22 的舒適度和親和度,而ComforDry40 鞋墊技術在透氣、快干、緩衝以及抗微生物上相比於其它鞋墊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而P31作為一雙緩震系的次頂級跑鞋,它的舒適性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雖然也同樣使用的是Ortholite
鞋墊,但是因為鞋子前掌的設計偏窄,對於腳寬的跑者來說可能就談不上什麼舒適性了,可能這也和P31的定位有關,本身P31就專注於短距離快速跑的定位,同時為了更好地啟動,所以它的前掌設計的更為狹長。
因此相對於S2和K22前掌更為寬鬆舒適的設計(當然Asics以及旗下包括K系列等很多跑鞋一直是可以選擇鞋楦的,從D到2E都有,在國內的阿迪達斯和耐克在這方面做得就欠缺很多了),P31就顯得「挑人」了。
並且由於P31在足弓處缺少側向支撐設計,所以筆者在跑步距離5公里以上時,足弓就會感覺稍有些酸痛。
而S2和K22則過渡的非常順滑。
所以在舒適性方面,我給K22的分數是9.5分,S2的分數是9.0分,而P31隻給8.0分。
防側翻和穩定性:S2:9.5分, K22:9.5分,P31:8.5分 而作為長距離慢跑的過程中,鞋子的穩定性是一項核心指標,中底越輕,便越不穩定,也越不耐用。
所以如何在保證舒適度的情況下跑鞋仍提供穩定性,尤其是隨著奔跑距離的增加,跑者的足外翻程度也會隨著跑步距離產生變化。
S2的鞋子中底內部採用的是一種Pro-moderator
技術,區別與其它品牌經常採用的高密度防內翻的方法,這款鞋子內側用到了更為輕質的TPU膜片來抑制內翻的發生,用手觸摸這個膜片的硬度較高,穩定性不錯,並且材質非常輕。
因為Salvation2是面向大體重的頂級款,所以(如圖所示)我用紅筆勾畫出來的鞋底內側大面積的那部分膜片從足弓一直擴展到了後跟位置,而鞋身中下部的TORISON
SYSTEM技術,和內側的Pro-moderator技術遙相呼應,不能單獨的看其中任何一個部分所起的作用,兩者的結合所起到的穩定效果非常強大。
K22則在足弓支撐處使用了獨有的 Guidance Trusstic System(就是鞋底井字旁的銀色TPU) 和Guidance line重心引導系統(鞋底從前掌一直貫穿到後掌的那條黑膠線,或者叫引導槽),這種引導槽,從官方的介紹中說可以有效地引導腳跟到腳趾的姿勢,提供一個平穩而舒適的跑步旅程,同時還可以減少能量消耗和延緩疲勞。
此技術在前幾年還沒有,筆者通過大量的實踐中感覺Guidance Line能有效的緩解不太嚴重的內翻和外翻。
而對於Guidance Trusstic System技術,它一般用樹脂疊加在中足部位,來加強足底韌性,提高穩定性。
最早的中橋是比較厚的塑料片(例如NIMBUS 7就是如此),而現在的Trusstic
System比以前薄了許多,並由以前的完全覆蓋形式變成了鏤空井字形。
同時配合中底的Dynamic
DuoMax支撐系統(動態雙密度防傾斜裝置),其實原理就是運用一種雙密度EVA結構(如下圖)。
能夠提供支撐性能,有效防止腳傾斜,幫助減少和平衡運動中腳外翻或內翻的影響其。
主要作用在於同樣是防止足外翻型的跑者過度內旋,這類型跑者在運行時足部大都先以內側落地。
所以作為跑皇級別的K22,綜合利用了上述技術提供了同樣出色的穩定效果。
而P31作為定位在次頂級緩震系跑鞋,與另外兩款穩定系旗艦鞋相比,在鞋子的穩定性上就不那麼專注和投入了,無論是在鞋底中掌還是鞋中底內側,都沒有設置專門的防側翻裝置。
但是筆者在穿著P31進行慢跑的時候,對於鞋子基本的感受是其穩定性和防側翻還是表現的中規中矩,貫穿鞋子整個中底的引導線技術(怎麼聽著那麼耳熟~~)為鞋子中底的穩定性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而從下圖的對比可以看到,筆者用力使勁兒扭轉三雙鞋子的中底時(這種強度比日常慢跑要大得多),S2幾乎紋絲不動,K22也只有小幅度的側翻,而P31的中底則很輕鬆地被扭轉。
我們再看三雙鞋子的後跟設置,S2在後跟設置了一個半弧形的TPU,用手一摸能明顯感覺到TPU的質地很硬。
而K22在鞋子後跟同樣使用了硬質TPU的設置,與此同時還設計了大小不一的兩個三角形來對後跟進行穩定性加持。
在跑步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後跟的保護作用。
另外,鞋跟處標誌性的「I.G.S」標示也是Asics所特有的部分,IGS不是某一項技術,全名Impact Guidance
System,緩衝吸震系統,這是個技術包的統稱。
據ASICS官方宣傳採用I.G.S.技術集合的跑鞋在避震性,抓地性,透氣,彎曲性,輕量化,耐久性,穩定性和包裹性方面都有更出色的表現,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在賣概念,噱頭的成分偏多。
而P31在後跟方面雖然沒有專門的設計,就是簡單的從鞋面兩側到後跟的縫合,但是鞋跟的質地也是由TPU進行的填充,感覺偏柔軟,對雙腳的保護性不如S2和K22。
因此,綜合來講,在防側翻和穩定性方面,S2和K22我給9.5分,P31我給8.5分。
Adidas VS NIKE VS Asics跑鞋實戰測評
耐磨性和抓地:S2:8.0分, K22:8.5分,P31:9.5分 如我前文所說,這三雙鞋都陪伴我跑步距離在800公里以上,我也覺得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積累也沒法把對比評測寫好。
所以這三雙鞋的抓地力和耐磨性都是非常優秀的。
S2前掌大底用到了Blown
Rubber,也就是常提到的發泡橡膠,特點就是輕質而且耐磨性良好,而跑長了才發現這部分的耐磨性比想像中的要好很多。
但是經過800多公里的慢跑之後,鞋子的前掌外底已經磨出了海綿(如下圖)。
而S2的後掌則使用了Adiwear技術,相較於之後阿迪達斯所出的頂級跑鞋都配備了馬牌橡膠技術而言,S2後掌的耐磨性只能說不錯。
而經過長距離的慢跑之後,大底的紋路也基本上模糊不清了,抓地力自然也下降不少。
而K22的外底要相對好一些,Kayano 22 的大底使用了AHAR+的超級耐磨材料,同時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K22前後掌的咬花的設計十分用心,與鞋子的凹槽條設計組成一個個小三角形結構,這種三角形結構的應用,除了增加抓地力和耐磨力之外,也使得 Kayano 22
能夠更加地適應複合地形與惡劣天氣下的跑步活動。
從圖中也可以看到鞋子除了前掌內側的花紋磨損較為嚴重之外,其它位置的紋路還是非常清晰可見的。
在耐磨性和抓地方面,S2我給8.0分,K22得到8.5分,P31則得到9.5分的高分。
在耐磨性方面,給我最大驚喜的是P31,除了使用了傳統的華夫大底之外,P31在鞋底可以說沒有其他的噱頭,但是從對比圖就可以看到,P31的耐磨性是最好的,整個鞋底幾乎沒有非常嚴重的磨損,鞋底的紋路也非常清晰可見。
並且鞋子前掌使用的這種點狀加側曲線形的紋路設計,為正常足弓尤其是高足弓的人來說會習慣性的用腳外側先觸地然後向內滾動的跑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和抓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31的鞋底使用的是環保可回收材料。
所以說,並不是價格最高、技術堆砌最多,性能就一定是最好的。
在耐磨性和抓地方面,S2我給8.0分,K22得到8.5分,P31則得到9.5分的高分。
透氣和包裹性: 透氣性:S2:8.0分,K22:8.5分,P31:9.5分 包裹性:S2:8.5分,K22:8.0分,P31:8.5分
原本來講,透氣性和包裹性是一對矛盾的指標,一般來說透氣性好的鞋子,鞋面填充物較少,包裹性要差一些。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籃球鞋也好,慢跑鞋也罷,鞋面的輕質已經作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
所以對於鞋子的透氣性和包裹性我分開進行評分,但是這兩個指標放在一起討論。
現在各大廠家也在努力追求鞋子包裹性和透氣性的平衡。
S2使用的還是傳統的三明治網眼布和泡棉,在鞋子的鞋舌處、鞋頭和鞋面都遍布著很多網眼,但是因為填充物的大量存在,所以鞋子的透氣性很一般,即使是在秋天和冬天的季節,筆者在跑完步之後襪子基本都會濕透。
但是因為鞋面使用了Active
Formotion技術,這種大量使用在運動服上的立體剪裁技術,搬到了鞋面之後對於S2的包裹性如虎添翼,在筆者繫緊所有鞋帶之後,鞋子就好像動態的貼在筆者的腳上,即使經過長距離的奔跑之後也沒有出現鬆動的情形,尤其是每次轉彎動作的時候能感覺到雙腳被牢牢的固定在其中。
而K22和P31的鞋面透氣性相較於S2來講則要優秀的多,P31的鞋面外部採用工程網眼材料用於提高透氣性,黑色網布下還有白色內襯,前者用來提高透氣性,後者提升腳感。
而如我前文所說,P31的跑鞋的亮點,在於P31的鞋身借鑑了籃球鞋內外靴的架構方式,大家看到的白色網布可以看作內靴,以包裹腳面為核心功能;而黑色的外層則以支撐鞋體架構為主訴求。
所以P31的透氣性和包裹性表現的都非常出色,不愧為速度型跑鞋的代表之作。
而K22鞋面由原先的「三明治」網布調整為雙層透氣織物面料,不過坦白講K22內層的網面相對來說要厚上很多,所以從鞋子內部看幾乎看不到透氣網眼,因此在偏熱的天氣下K22的透氣或許會是一個問題,不過目前接近冬天,或許保暖性成為K22的一大利器。
而整個鞋面都使用無縫材料縫合而成,在鞋面上看不到了在以往隨處可見的車縫線,在前部和兩側的FluidFit鞋面使用熱貼合材料代替原有的縫合支撐技術,在提高鞋面包裹性的同時也能提高舒適性。
不僅如此,K22還在鞋面兩側內部加入了三處支撐,以彌補外部支撐和包裹性可能不足的情況,幫助提高鞋面包裹和穩定性。
但是遺憾的是,筆者在穿著K22跑步的時候,鞋子的包裹性不如其它兩雙鞋,即使在筆者完全繫緊鞋帶的情況下,鞋子在跑動一段距離之後就有鬆弛的跡象,我認為可能是和鞋子的鞋帶系統設計有關,S2使用的Active
Formotion和鞋帶系統相關聯的設計,所以在繫緊鞋帶之後,鞋面的包裹度要比像K22這種單獨鞋帶系統的包裹性要好不少。
所以,在包裹性方面,P31表現最好,S2次之,K22表現墊底。
在透氣性方面,P31同樣表現優秀,K22次之,S2表現墊底。
緩震性:S2:8.5分, K22:9.0分,P31:8.5分。
相信對於鞋子的緩震性的對比,才是大家關心的重中之重。
其實,對於長距離的慢跑而言,鞋子本身的緩震只是輔助性的,真正給身體帶來緩震作用的主要還是我們自己的足部和腿部,所以有經驗的長跑發燒友,都很注重腿部和足部的力量訓練。
言歸正傳,S2的緩震技術使用的是Adidas經典的前掌Adiprine+,後掌Adiprine,以及如今已經絕跡了的開窗式3D
Formotion技術,關於Adiprine技術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非常了解,這項具有二十多年的緩震膠技術早已經廣泛使用在阿迪達斯所有的運動鞋系列,前掌的AdiPrine+主要起回彈的作用,後掌的Adiprine主要起緩震的作用。
這種緩震膠技術不僅僅是阿迪達斯在用,包括李寧的CUSHION和BOUNSE技術,UA的CHARGED技術等,都是利用分子間的空隙而產生的形變來來進行緩震。
其原理都大同小異,只不過各家的名字和配方略有區別。
優點是成本低、緩震效果好,缺點是使用壽命受限,隨著跑步次數和距離的增加其壽命會逐漸縮短。
S2重點要說的是設置在後跟的Formotion技術,在這裡要糾正大家一點,Formotion技術嚴格來講並不是一種緩震技術,而是應該被看做鞋底的水平方向的穩定科技。
在這裡我引用當時官方的一段介紹:「ForMotion其基本的升級理念就是,不僅要把球員做動作時的力量緩衝掉,更要把水平方向的牽引力在第一時間釋放出去,以便球員可以更快地做出切入,急停等動作。
」一般來說,穿著普通籃球鞋打球時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前腳掌的中心部位減震效果很好,但是在前腳掌內側的部位,也就是做切入動作時用到的部位的減震效果並沒有中心部位的好,長時間運動後甚至會有酸痛的感覺,而ForMotion將腳分成左右兩部分,外側使用常規減震科技,主要於垂直跳躍時發揮功效,內側則以若干個ForMotion技術替代傳統的減震科技,不僅保證了腳步內側的減震效果,
同時得益於ForMotion技術單元的構造,不論從任何角度做出切入動作,鞋底都能與地面更好的貼合;這也意味著引用 ForMotion科技的球鞋可以在急停或或切入過程中更快地給予穿著者力量回饋。
如果覺得ForMotion所追求的僅僅是速度,那麼不得不說我們誤會了開發者的衷
,ForMotion真正追求的是球鞋對地面的控制力。
其高性能也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adidas的研發小組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生物力學系一起,對ForMotion的性能特徵進行了測 試。
測試結果表明,ForMotion不僅能夠幫助雙腳更快的定位,並且可以使水平方向的牽引力更迅速地作用於地面,更有降低急停或變向這類激烈動作對膝蓋造成的衝擊力的效果。
借鑑一張網絡的用圖,如下圖所示:
所以這種Formotin技術本身並沒有緩震材料,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緩震技術,Formotion的應用更多是為了給跑者提供一個順滑過渡和落地的保護,同時為做下一個動作積蓄力量做好準備。
筆者在跑步的時候也能夠感覺到Formotion的設置確實在穩定性上提供了不少保障,不過作為穩定系的旗艦產品,有這樣的表現也在情理之中。
說完了S2,再說說K22的緩震,K22的緩震可以認為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置在中底的FluidRide 2.0緩震材料(就是紫色鞋身和鞋底之間把部分的黑色材料)
同時後底搭配GEL果凍膠避震材料組合讓K 22繼承了K系優秀的緩震性能,略有調整的DYNAMIC DUOMAX動態支撐系統則為K22提供持久的穩定性能。
鞋墊作為沖在緩衝的第一線承受著身體的大部分壓力,K 22使用了十分柔軟的ComforDry
X40舒適快干鞋墊,緩衝的第二道防線由FluidRide組成,相對來說觸感更柔軟的FluidRide能夠在最先吸收最強的壓力,並且帶來相對出色的回彈性能。
經過FluidRide之後,壓力則來到了被賦予了一些神奇色彩的GEL果凍避震膠,在這裡壓力被GEL逐漸分解,最後到達K 22的泡沫中底。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K22的緩震技術,借用下網上找來的一張結構圖和拆解圖來給大家參考:
恰巧找來的這張拆鞋圖和我日常穿著的K22的顏色一模一樣,這樣講解起來也比較直觀。
大家可以看到,鞋子中底上的GEL緩震果凍膠其實非常少,只有沿著鞋子前掌外延一小部分和後掌外側的一部分有,所以GEL能夠起到的緩震作用非常有限,主要是視覺效果上非常好。
真正發揮緩震作用的,其實是鞋子鞋墊下面淺藍色的部分和鞋子中底深藍色的那部分緩震泡棉,也就是Fluidride技術,也就是淺藍色緩震+深藍色發泡材料,其中上層為SpEVA,下層為solyte,也就是Asics的雙密度中底——FluidRide,一個負責緩震,另一個負責回彈。
這種緩震技術的材料本質上還是EVA材料,而因為spEVA這種材料密度高重量大,原本在Asics後續的高端跑鞋都漸漸消失了,但是考慮到單純用solyte這種低密度材料的話,密度越低的緩震材料,其壽命會越短;相反,密度高的緩震材料,儘管重量略重,但是壽命相應的也會長一些,因此對於競賽跑鞋來說,輕量化是命脈,但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反正我使用壽命應該比輕量化更重要。
所以從K20開始,spEVA又復活了——所謂的FLUIDRIDE材料,其實就是一部分spEVA和一部分SOLYTE,兼顧了長壽命和輕量。
這種鞋子剛開始穿感覺還不明顯,等踩開了之後鞋子的緩震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筆者基本上在跑了十次左右就把鞋子踩開了,這個要因人而異。
另外,對於GEL果凍膠,此技術在1980年發明以後,就成為了ASICS的看家本領。
號稱6米高落下雞蛋在矽膠材料上都不會摔破。
其本質是矽膠材料,由於GEL的成本比較貴,而且重量驚人,所以出於價格和鞋子重量的考慮,Asics很少使用全掌GEL,並且矽膠因為材料的特殊性,其穩定性一直是個大問題,因此從實際穿著跑步的角度來看,全掌GEL的緩震不見得比GEL+EVA材料的效果更好。
說完了S2和K22,接下來就該介紹P31了,雖然P31的緩震技術只使用了後掌ZOOM這麼一個氣墊,但是緩震技術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工程,P31在中底沿用耐克Cushlon發泡材質,同時取消了過去中底大溝槽的設計,改成了密集的小減震槽的結構。
這樣增加了整個中底的完整性同時也並沒有損失減震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傳統材質在作用力回饋的性能上比新型材料更加穩定,因此那些對於lunar和boost「踩在屎上」的抱怨不會發生在P
31的身上。
Zoom Air技術一直以來都是Nike運動鞋科技的代表,不同於Air Max鏤空氣墊的形式,Zoom Air的實體氣墊能夠提供更為優異的固態緩衝效果。
而筆者在進行長距離奔跑的時候,P31前掌的回饋感和貼地感也是最為迅速的,可能這也和鞋子前掌沒有任何附件技術有關,所以鞋子前掌的中底就沒有那麼厚。
另外,再對比一下三雙鞋的鞋墊,K22和P31都使用了Ortholite 鞋墊,其中K22更是配備了Comfordry40的高級鞋墊,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緩震,而S2的鞋墊則在前腳掌大拇指部分和鞋墊其它部分使用了不同密度的材質,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
所以在緩震方面,三雙鞋的表現都符合預期。
綜上說述,給大家從以上幾個方面對這三雙跑鞋進行了對比評測,分數如下:
這是第一次做跑鞋評測,通過這次評測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對於如何跑鞋選擇的心得和體驗,就像我一直所強調的,好的評測一定不只是拍幾張好照片擺擺姿勢那麼簡單,一定要對評測的對象和評測的資料進行充分的功課。
再次謝謝大家。
P.S 文中部分照片和材料引用網絡,包括知乎、Asics官網、Adidas官網、跑步聖經論壇等,在此不一一謝過。
Brooks Glycerin15腳感如何 Brooks Glycerin15跑鞋實戰測評
Brooks Glycerin15作為一款「專業級」的跑鞋,其熱門度也是很高的,那麼這樣一雙「專業級」的跑鞋到底實際上腳如何呢?腳感如何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妨來看一下Brooks Glycer...
無懼炎夏困擾,喚風開跑
我們邀請了四位跑步愛好者來聊聊他們試穿adidas 2019 CLIMACOOL清風系列後的感受。明明還未跨進5月的大門,但最近的天氣卻變得有些悶熱潮濕,夜跑結束後跑鞋裡的溫度都快要趕上炎夏時的...
小米有品FREETIE雲彈:為競速而生的專業穩定緩震跑步鞋
FREETIE雲彈是小米有品眾多生態廠商品牌之一,專業提供各種運動類鞋子的廠家,旗下的產品由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代表隊領獎鞋產品設計師--王東而設計,作為李寧第一代產品設計師,他不僅在...
跑鞋中的「勞斯萊斯」換代理復出,第一炮就是 Triumph 勝利5代
此文來自張大媽眾測。話說Saucony 索康尼在中國也算是「好事多磨」了,中國區代理總是有些不合拍。對於消費者來說,倒是成了一場「搶貨」的盛宴,想必很多值友都在今年年初時候淘到不少的質優價廉的S...
Adidas Climacool--清風可識跑者心?
Adidas從1999年開始著手,2002研發出ClimaCool科技,這種科技是以開放跑鞋的360度全面透氣為構思。Adidas ClimaCool的涼爽設計,在鞋面採用壓模組件或高透氣性網眼布,
爆髮式進化的路跑鞋,ALTRA TORIN 4.0評測
說起Altra,記得我第一次寫Escalante評測的時候,還需要介紹Altra 的創始人高登哈博簡單粗暴的用烤箱把鞋底分離下來,改造現有的跑鞋,去除多餘的高度再粘回去,發明zero dro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