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完全認識指南——附資料圖,大家會怎麼選擇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各種術語是不是讓你如讀天書?那些跑鞋的專有名詞你知道多少呢?

本文即通過跑鞋結構的解析,來給大家做個完全的認識指南。

首先,從大結構來說,鞋子分成兩大結構——鞋面(Upper)和鞋底(Sole Unit)。

鞋面和鞋底又有各自的組成部分,進而構成一雙完整的跑鞋。

鞋面(Upper)。

鞋面一般是由鞋帶和各種織物組成。

如網布、皮革、冰絲、還有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編織材質等。

根據跑鞋的類型不同,鞋面也會有相應的差異,以適應不同地形、不同運動強度。

鞋底(Sole Unit)。

應該說,鞋底是一雙跑鞋技術最為集中的部分,各家的技術比拼也大多集中於鞋底。

一般來說鞋底分為中底和大底(也叫外底)兩個部分,然後粘合在一起。

當然也有一些中底大底一體成型的跑鞋。

跑鞋鞋底組成與技術看點

中底(Midsole)中底顧名思義就是處於鞋墊和大底之間。

通常來說由各種泡沫形狀的材料構成,當前最常用的是EVA,在EVA的基礎之上各家都展開了自己的材料物理學、結構物理學以及生物力學研發,推出各種相應的緩衝材料、緩衝結構、穩定結構等。

以此來提高保護、緩衝、穩定等功效。

大底(Outsole)所謂大底就是鞋子和地面的接觸面。

大底的技術一般來說是耐磨、抓地、防滑等各種功效。

一般來說跑鞋品牌都會在大底當中加入碳。

大底技術往往是一個隱藏項目,ASICS、adidas、BROOKS、NIKE、MIZUNO等均有其引以為傲的大底材料,Vibram更是以大底著稱於行業,相對來說一些國產跑鞋對大底技術則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直接影響了跑鞋性能和壽命。

關於鞋底,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關鍵詞,在這兩年中這個關鍵詞的關注度也是與日俱增,那就是——前後差。

雖然鞋底前後差並不是跑鞋的一部分,但對於跑者落地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接影響跑姿。

具體前後差的測量是鞋跟高度與鞋子前掌落地處之間的高度差。

較大的前後差會讓跑姿在落地時候更多偏向鞋跟落地,反之則可以引導到中前掌落地。

不過無論如何,相對於擁有低前後差卻保護性很差的競速系跑鞋,前後差大但是鞋跟很厚的跑鞋還是擁有更好的保護作用的。

內側柱(Medial Post)在穩定支撐系跑鞋中底內側往往可以看到與中底材質不同的內側柱,一般來說我們也會把這種結構叫做「雙密度中底」。

顧名思義,相比較中底其他部分的EVA(包括其他中底材料),內側柱有著更高的密度更多的支撐。

也有部分跑鞋設計內側柱是拱形支撐材料。

不管哪種結構和材料,內側柱的存在是為了提供足夠的足弓支撐、防止運動步態扭轉等。

當然在緩衝系跑鞋當中,內側柱是不存在的。

鞋骨(Shank)鞋骨這個名詞其實國內很少用,之前跑圈在跑鞋評測當中一般對於這個結構都會描述成「防扭轉TPU」,包括我此前的文章也是如此。

不過稍加研究之後發現在國際上「Shank」才是一個標準稱謂。

在跑鞋當中是「Shank」是「防扭轉TPU」,而一些皮鞋也有「Shank」,就是鞋底一塊長條形鋼片,國內製鞋商往往稱之為「鐵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就是「鞋骨」,功能也相似,都給鞋子更好的穩定性。

扯遠了,回到跑鞋鞋骨本身。

鞋骨是一種跑鞋的支撐穩定設計,一般安裝在鞋子前掌和後跟之間,同時也在中底和大底之間。

鞋骨的作用一如之前「防扭轉TPU」的話術,作用就是提升跑鞋的強度,防止跑鞋過度扭曲,防止跑步動作變形,是跑鞋的一個關鍵部分,兼具穩定性與強度,有時候還要兼顧一下靈活。

一般來說出競速跑鞋和輕量跑鞋之外,你都能看到跑鞋鞋骨的存在。

鞋面組成與技術看點

鞋舌(Tongue)這是一個不需要過多解釋的概念,目的在於免受鞋麵包邊的壓力與摩擦,方便穿鞋、脫鞋。

最近幾年來跑鞋設計上鞋舌處理開始出現多樣化,有的鞋舌和鞋面有類似「足蹼」的連接,來防止碎石等入鞋;有的鞋舌和內鞋一體化;有的乾脆整個鞋面一體化。

後側板(Quarter panel)鞋面後跟處的包裹結構,往往襯入一塊硬板,起到保護腳踝的作用。

鞋提(Heel Tab)鞋提處直接適應著跟腱部位,連同後側板包裹腳踝進行防護。

既然叫做鞋提,一般來說都會有方便穿鞋、晾曬等功能的一個小拉環,當然當下有些跑鞋簡化了鞋提拉環。

鞋領/鞋袖(Heel Collar / Heel Cuff) 緊挨著鞋提的就是鞋領,一般來說鞋領都會包裹有柔軟的填充材料,以確保給腳踝緊密同時又溫柔的呵護,因為一旦用料不當,經常容易引發水泡等損傷。

鞋墊(Sock liner / Insole)這玩意兒不用太多解釋了吧,鞋墊的技術也有很多種,此前有數據證明,鞋墊對於緩衝的吸收占據很高的比例,甚至在一些特種鞋當中占比高達70-90%。

就我個人而言,我經常幹的事情就是把一雙超輕跑鞋的鞋墊緩衝高品質緩衝鞋墊,然後樂樂呵呵地出去浪了!當然對於一些已經定製鞋墊或者矯正器的跑友,也完全可以取出跑鞋原有鞋墊。

趾盒/套頭(Toe Box)這個概念其實被單獨提出來的並不多,但其實也很重要。

一般來說前松後緊是跑鞋的一個基本設計和選購思路。

趾盒是腳趾的領地,在奔跑過程當中一個有足夠膨脹空間又不曠動的趾盒結構十分必要。

另外,趾盒的高度和寬度同樣值得注意。

鞋面(Vamp)鞋面其實不用多說了,基本上跑鞋上面料覆蓋部位都稱之為鞋面,從趾盒直到後側板都是。

鞋帶(Laces)傳說鞋帶有2萬億種不同的系法,當然對於普通跑者來說,常用以兩種即可。

合適的鞋帶系帶方式可以帶來更舒適的奔跑體驗,在力學上讓跑步更為經濟。

不同的人最好去尋找一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我還是個奇葩,比如我就對那種快速鞋帶天然無法適應,甚至當年評測PEGASUS時候鞋帶稍微緊了一點,就差點怪鞋子。

所以就鞋帶,大家也要認真對待啊!

鞋帶孔(Eyelet)同樣是一個秒懂的概念。

不過其實裡頭的學問大家未必完全明白。

跑鞋通常有一個「額外」的鞋帶眼,用於更好的固定腳跟,也就是我上文所說的「前松後緊」模式,如果你在跑步時候覺得,你的腳丫子在鞋內部活動空間較大,明顯的是前後滑動幅度過大,那麼你就非常有必要啟用最後一個孔眼固定好腳的位置了。

我一般的做法是鞋帶從倒數第三個孔直接出來,從內側穿到另一邊最後一個孔,然後最外側穿進同側倒數第二個孔,再打結,這樣十分有利於固定。

鞋帶收納(Lace garage)越野跑鞋必備的一個功能,在鞋舌頂部下方可以把鞋帶整整齊齊收入其中,避免在運動過程當中因為鞋帶的緣故造成意外。

鞋帶頭(Aglet/Tag)這其實不用太多解釋,鞋帶末端的金屬或塑料頭,用於鞋帶穿梭之類的,沒有這個頭,那穿鞋帶才叫頭大。

跑鞋鞋楦很重要嗎?

鞋楦(Lasts)每一雙跑鞋在其設計之初,都有個腳的3D模型存在,鞋子設計都會圍繞這個模型展開,這個模型就是鞋楦了。

就現在來說鞋楦有不少式樣。

跑鞋廠商在跑鞋過程當中,一般使用三種常見的鞋楦來設計製作跑鞋。

這三種常見的鞋楦分別是這3種持久的形狀是彎曲、半彎和平直型。

不同的鞋楦形狀對於跑鞋的生物力學有著不同的影響,得到各自的優勢最大化。

彎曲的鞋楦往往呈現C形,這是大多數競速跑鞋和釘鞋的選擇,可以提供足夠輕便、沒有支撐的的腳感,最大程度提升運動成績。

平直形態的鞋楦我們經常可以在運動控制系跑鞋當中見到,這種鞋楦樣式的跑鞋經常前掌和後跟是連在一起的,而沒有採用掌跟分離的大底設計。

平直鞋楦最大限度的防止過度內旋,同時保持鞋子和腳的穩定性,而且支撐型也更為突出。

當然,研究會顯得更重!

半彎鞋楦也就是混合型鞋楦。

其實當下大多數跑鞋的鞋楦都是選取的半彎型,這種設計選用可以在速度、緩衝、支撐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