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應與高考改革有機銜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考綜合改革的前提是新課程改革。

如何發揮課程在學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進課程教學與高考綜合改革有機銜接,實現平穩過渡,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促進高中學校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制訂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實施方案,優化教師專業結構,加快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規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運用,科學指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為每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

課程體系建設應突出選擇性和層次性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原來建立在行政班基礎上的高中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變化,需要建立與行政班和教學班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學校課程,有效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和實踐,不斷完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建構分層分類的魅力課程體系。

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個性特長發展和選擇考試科目的需求,學校必須加強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統一規劃和設計,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方案,以滿足學生不同興趣、不同水平、不同選考要求的學習需求。

分類分層開發選修課程。

構建必修與選修有機結合的學科課程體系,對學校來講,首要的問題是做好課程方案的整體設計。

以北京實驗學校為例,學校建設的目標就是依託「十二年一貫制」的辦學優勢,基於國家課程標準,立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新課程體系應當涵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融通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國際課程與特色課程等多元課程類型,豐富基於雲平台的網上選修課程,建構優質多元、開放共享、個性選擇、分類分層的課程結構,建構最適合學生髮展的「一貫制」魅力課程體系。

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程資源優異化,使課程更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求。

均衡有序安排課程教學。

普通高中學校應科學制訂課程實施方案,統籌安排高中三年的課程,注意教學時間安排在課程之間、年級之間應達到的均衡性和學科學習的連貫性、可持續性。

一方面,要按規定開足開齊課程,嚴格控制每周課堂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課程分層教學的安排,防止出現為應對學考或選考擠壓選修課程課時的現象,從而造成高一、高二課程多、課時緊、負擔重,高三隻應對統一高考科目的現象。

集中時間趕進度、強行統一學生選考科目、統一設置選考科目、簡單組合分班等現象都是不科學的,是應該嚴厲禁止的。

大部制整合為課程實施搭建平台。

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構建了「橫向集群」課程與「縱向螺旋」課程,形成了縱橫交織的立體式課程結構。

在實施過程中,就需要通過大部制的整合,為一貫制課程體系的實施提供保障平台。

學校將課程內容統整為三大領域:一是基礎學術力領域課程,主要是語數外和學業考試的選擇性學科。

二是綜合創新力領域的課程,包括創新實驗室、信息和勞技、綜合實踐和社團、校園內學術類講座及研究性學習等。

三是領導發展力領域課程,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自己、管理自己,並進行組織、協調等能力的培養。

這三個領域的課程,學校都設計了必修內容、限定選修內容、自主選擇內容。

充分保障學生選課權利。

高考改革新方案增加了學生的選擇餘地。

今後,在高中學校,選課制、分層教學和走班教學將成為新常態。

普通高中學校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嚴謹地制訂課程實施方案,明確分層教學要求,逐步推行全員走班教學;建立選課制度,編排選課指南,指導學生根據學習興趣特長、學科學業基礎、專業發展趨向和大學招生要求自主選科目、選層次、選教學班級。

實施分層選課走班要根據學校師資、教室等教學資源實際情況安排課程教學,提前告知選考科目教學班的最大容納量,引導學生有序選擇,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儘可能滿足學生選課需求。

積極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指導。

從選課到選考、選專業、選職業,建立和實施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已成為普通高中學校的迫切需要。

學校要成立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心,開發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和生涯測評系統,還要建立相關的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隊伍,組織豐富多彩的職業講座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選擇、科學制訂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方向,並將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生社團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

如何突破資源條件保障短板

建立與高考改革有機銜接的課程與教學體系,資源條件的保障非常重要,在現實中,這一點成為許多學校亟待提升的短板。

高中學校應該認真測算開展教學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師資、教學設施、設備和信息平台等教學資源,根據需求測算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切實加大資源建設與保障力度,滿足改革後的實際教學需要。

多途徑完善師資配備。

學校應結合測算得出的剛性需求,爭取地方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持,及時補充高中教師,以滿足學校的正常教學需求,同時應加大對富餘學科教師轉崗培訓的支持,鼓勵教師一專多能,結合自己特長開設選修課程;建立有效的選課走班教學模式,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和學校管理機制。

提高硬體使用效率。

按照一般經驗,現有行政班級與教學所需教室應按不低於1∶1.5的比例進行配備,在現有教室不夠的情況下,學校應充分挖掘現有教室資源,提高使用效率;通過新建或擴建部分校舍或調整招生規模等方式,解決新的教學模式下校舍場館不足的問題。

學校可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樣化和專業化要求,根據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綜合發展的原則,設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校和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合理配置常規實驗室和功能教室、心理諮詢室、探究實驗室、創新實驗室、生涯規劃指導中心等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教室。

建立與新教學模式配套的管理制度。

隨著選課走班的全面實行,必須探索建立行政班與教學班並存、班主任和導師制結合、學科學業評價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並舉的教學管理模式,並加強與選課走班相匹配的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制度。

還要從學科特點、學生可接受程度出發,探索長課與短課、大班教學與小班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

建立以綜合素質評價為核心的評價機制

建立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對課程教學體系形成正向反饋的評價體系,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終結性評價發展為過程性評價;由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更要看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這是評價改革的必然趨勢。

北京實驗學校將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生成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學科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

具體而言,在小學階段,主要考查學生創新意識、良好習慣的養成程度;在初中階段,主要考查學生的問題意識、理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形成程度;在高中階段,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程度。

這為以「創新素養」為目標指向的課程體系實施效果的評價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新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就是錄取打破「唯分數論」,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機制。

兩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一參考」是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既看分又看人」,引導考生注重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

綜合素質評價信息記錄的不僅僅是「分」,更是一個個生動的學生,是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是遠比分數更豐富多樣的學生能力和品質。

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優勢,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最大程度實現中學與大學的有效銜接。

但是如何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使用中的公平性、透明度,是有待在實踐探索中解決和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總之,新高考改革為高中學校推進課程及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完善機制提升內涵提供了最好契機。

學校應積極面對,順應變革,主動求變,創造一個適應未來趨勢的教育新生態。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歷史特級教師,北京實驗教育集團科研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1日第11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