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美人率浙江女子龍舟隊拿下全運會第七!皮艇球國際賽摘銅!浙大其實一點都不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浙江大學來說,最近可謂好事連連:浙大女學霸帶領浙江女子龍舟隊全運會決賽第七!此前,皮艇球隊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皮艇球公開賽斬獲季軍;浙大龍舟隊接連拿下2017第六屆中國名校龍舟競渡中國名校組一等獎、在杭高校組一等獎、貴州惠水國際龍舟名校賽世界名校第四、中國名校第一……
這些年,隨著皮艇球、龍舟、槳板瑜伽這些水上運動在啟真湖上的開展,水上運動已成為浙大的一張新名片,師生們對水上運動的熱情也與日俱增!浙大這所號稱最「水」的大學,正用實力為自己證明——我們其實一點也不水!
小仙女紛紛轉型黑美人,帶領浙江龍舟隊拿下全運會決賽第七
拿下決賽第七的浙江隊是本屆全運會龍舟賽的「學霸」隊——26人的隊伍中,近一半來自浙大。
比如醫學腫瘤外科周雨露出生於杭州,從小學習成績優異,懷著醫生夢想一路成長為浙江大學博士生。
一直斯文乖巧的她,卻在大三期間「叛逆」地加入了龍舟隊,在手術試驗台前手起刀落,在龍舟賽上劈波斬浪。
大二農業工程專業的程思奇也是其中一位「黑美人」,劃皮划艇和龍舟的兩年讓她完全從一個安靜文氣的小姑娘變成一個活潑開朗愛笑的女運動員。
她平時都要上課學習,所以早上五六點鐘就要起床訓練,晚上九點後訓練。
這意味著,她要犧牲娛樂時間,嚴格自律,因為「划船的人更懂得不進則退」。
為了備戰全運會,每周雙休,她還要去嘉善進行全封閉訓練。
頂著烈日,往往一划就是十幾公里。
雖然全副武裝,姑娘們也難免被曬成了一個「黑美人」。
手上的水泡破了,起了老繭,被他們戲稱為一枚寶貴的「勳章」。
隊里積極向上、咬牙堅持、頑強拼搏的氛圍感染著、激勵著程思奇;「劃不動、覺得累的時候真的會感受到背後有隊友的力量在推著我往前走。
」水上俱樂部的成員們感情也超級好,水俱隊員們平時都喊老師們平時都以哥、姐相稱,「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有時真的比不上一起訓練一起划過龍舟。
」
龍舟隊教練許亞萍說,水上俱樂部不僅讓同學們學會了堅持和自律,通過划龍舟等項目的訓練,還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這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這次在全運會上取得不錯的名次,也將會成為隊員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從不敢嘗試到PK國際強隊,浙大皮艇球隊在強強對抗中迅速成長
浙江大學皮艇球隊和龍舟隊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就獲得好成績,得益於技術的成熟和敢於挑戰的勇氣。
吳戈,浙江大學皮艇球隊教練,也是現役美國國家隊隊員。
他來到浙大之後,將美國的經驗帶回了國。
「國外水上運動傳統已經很長時間了,所以中小學會有地區皮艇球聯賽。
民間也有俱樂部,會租場地訓練,大家會經常交流比賽經驗。
」
在浙大,吳戈也找到了這樣一個組織——水上運動俱樂部,簡稱浙大水俱。
浙大水俱是以學生為核心的社團,為校內外水上運動項目的交流和比賽等活動提供培訓、組織與宣傳工作,目前有帆船、皮划艇、皮艇球、龍舟四支隊伍。
在水俱里成長起來的同學們,越來越敢於參加項目,敢於承受失敗的壓力。
比如這次的皮艇球賽,儘管隊伍和國際強隊力量差異懸殊,守門員在擋球的時候槳都被打斷了,但他們一步一步地打出了自信,等到了第二天,隊員們開始講平時學習的理論用到比賽中,逐漸掌握了主動,最終斬獲了季軍!
吳戈說,皮艇球原本是西方國家的球類項目,但是亞洲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浙大的皮艇球隊正通過不斷與強隊交流,不斷進步。
從鍛鍊專業能力到培養全面人才,浙大走出了體育教學的新路子
可以說,水俱是浙江大學創新體育教學的一大成功嘗試。
學校以打造體育運動俱樂部會員制教育教學模式為抓手,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一方面實現了學生體育生活從強迫到半強迫到主動轉變,不僅提高了體育專業水平,還成功地塑造了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水上運動的魅力,助力推動「全民健身」。
目前,水上運動已成為最受浙大學子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浙江大學每年通過教學輔導和群體活動等方式培養近3000人。
教學中,教練們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同時,會淡化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重視以集體為中心的精神,強調奉獻精神。
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們也是批評的話語多一些,「因為好的東西能在賽場中展現,但不好的東西一定要提早扼殺。
運動員的注意力、默契度等等細節教練們都要關注得到,才能提高整個隊綜合能力。
」許亞萍說。
而在未來的規劃中,浙江大學將繼續引進高水平、高層次人才,並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開拓賽艇、帆船帆板等項目。
學校還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西區二期已規劃建設港灣式碼頭、1000米賽道,河道四通八達串聯起東西區水域和餘杭塘河;另外也將利用舟山校區、海寧校區的地理優勢發展水上運動,形成多校區聯動。
「浙江大學有個設想,想做一個水上的交通,比如住在一期的學生,如果要到西區去上課,可以自己劃皮划艇,或者一個班級,可以划龍舟過去。
」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主任吳葉海說。
文字作者:劉妍希
部分文字整合自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部分圖片來源於求是新聞網
本文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