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活動對健康及疾病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表二、體能活動或體適能與慢性疾病發生率相關性之研究結果整理 ... 膽固醇值、身體質量指數、血壓、糖尿病等因素,運動對冠心病危險的減少也因之降低,因此體能活動對 ...
體能活動對健康及疾病的影響:
Blair將較具信服力之體能活動或體適能與慢性疾病發生率相關性之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整理成表二,將其研究報告數及影響證據強弱分別于以標示比較,近年來的研究更發現到,要能發揮健康好處的體能活動閾值,比以往所認為的還要低。
以下分別就總死亡率、各種慢性疾病及健康的影響,加以討論。
表二、體能活動或體適能與慢性疾病發生率相關性之研究結果整理
疾病或狀況
研究報告數目
影響趨勢證據強弱
全病因總死亡率
«««
¯¯¯
冠狀動脈疾病
«««
¯¯¯
高血壓
««
¯¯
肥胖
«««
¯¯
腦中風
««
¯
週邊血管疾病
«
®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
¯¯
骨質疏鬆症
««
¯¯
骨性關節炎
«
®
癌症
結腸癌
«««
¯¯
直腸癌
«««
®
胃癌
«
®
乳癌
«
¯
攝護腺癌
««
¯
肺癌
«
¯
胰臟癌
«
®
註:«:少數研究報告,小於五篇
««:大約五至十篇研究報告
«««:十篇以上研究
→無明顯差異
¯:有部分證據可降低疾病率
¯¯:有明顯證據可降低疾病率
¯¯¯:有強烈證據並同時有控制其他干擾因子後仍可降低疾病率
摘自Blair
SN:Res
QuartExercSport1993;64:365-76.
l
總死亡率:
坐式生活習慣或低心肺適能者,比起具有中度至重度的體能活動或心肺適能者,其死亡率較高,大約是1.2至2倍,就與死亡率的相關性而言,通常是測得的心肺適能指標比自我報告的體能活動情況來得高,有研究報告指出低心肺適能對總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在男性為3.16倍,女性為5.35倍,雖然心肺適能可能是規律體能活動的較好指標,在不同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體能活動報告指標也有不同的相關強度,而且可以明顯見到劑量效應趨勢,也就是隨著各種體能活動的量或強度的增加,總死亡率也隨之降低,此外在不同年齡層都可發現到體能活動對死亡率的正面影響。
l
心臟血管疾病:
就心血管疾病整體而言,絕大多數的世代追蹤研究都顯示,體能活動與心肺適能偏低,會明顯增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性,而中等程度以上的體能活動或心肺適能即可減少其危險性,且隨著體能活動及心肺適能的提昇,其好處愈見顯著。
u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冠心病):
文獻回顧中有非常多的研究均顯示體能活動與冠心病危險性呈強烈負相關,雖然運動對嚴重冠狀動脈硬化的病患,短期間會增加其急性冠心症發作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未規律運動的人在作運動期間,然而身體活動度高者確實可以降低冠心症發作的整體危險性。
在眾多研究中,比較特別的是Honolulu
HeartProgram有10、12、23年的追蹤評估,隨著考慮調整了血清膽固醇值、身體質量指數、血壓、糖尿病等因素,運動對冠心病危險的減少也因之降低,因此體能活動對冠心病的影響,其實還加上多重危險因子的改善,透過促進新陳代謝及體內調整的過程、降低血壓、減輕體重、改善血脂肪、凝血因子及胰島素阻抗、減輕壓力改善情緒等。
u
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是已開發國家的一個主要心臟血管問題,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吸菸及血壓高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而高血壓則是出血性腦中風最主要危險因子,關於運動與腦中風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大約只有一半呈現負相關,或許因這兩種腦中風的病理生理機轉不同有關,有研究顯示體能活動與出血性腦中風呈負相關,而對缺血性腦中風而言,只有在吸菸者可見到運動降低其發病風險。
u
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併發症及死亡的主要潛在原因,相關的器官傷害及併發症包括左心室肥大、鬱血性心衰竭、出血性腦中風、主動脈瘤及剝離、腎衰竭及視網膜病變等。
就初級預防而言,長期世代研究顯示在無論男女性,體能活動不足會增加未來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而體能活動的量與對高血壓的保護作用呈劑量反應關係,將危險性量化估算體能活動量最低組比最高組其高血壓危險性多出30%;就二級及三級預防而言,許多隨機對照研究已證實運動對高血壓者的降壓效果,從兩個meta-analysis分析結論得到有氧運動大約可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6-7mmHg,此外比較不同強度的運動的降壓效果發現,中等強度運動可達到與激烈運動相同甚至更好的降壓效果(特別是收縮壓)。
u
心律不整:
雖然在急性體能活動期間,冠心病病患發生心室震顫(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的危險性會增加,在健康者身上並不會如此;運動訓練可藉由增加心肌氧氣供應及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來減少健康者及心臟病患發生心室震顫危險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活躍的生活型態可減低猝死的危險性,即使對嚴重型冠狀動脈硬化病患,整體而言也可降低其猝死的危險。
l
癌症:癌症自1982年起一直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首位,每年因癌症死亡數有29,260人,每十萬人口死亡數達134.00,占所有死因的23.99%
(約四分之一)。
而體能活動對癌症的影響,研究最多證據最明確的就是大腸癌:不論是就工作職業體能活動、休閒體能活動或是其總合,體能活動對大腸癌的發生具有保護作用,而且普遍被認為是大腸癌的前驅因子---大腸腺瘤(colon
adenoma)也與休閒體能活動呈負相關,不過早年的體能活動情形倒是對日後是否發生大腸癌並無影響。
直腸癌:回顧13個較大型研究中,只有三個呈現體能活動與直腸癌呈負相關,其他則未達相關,因此仍未有定論。
女性的荷爾蒙依賴性癌症:有關荷爾蒙依賴性癌症與體能活動的研究最多的是乳癌、其次是子宮癌(主要是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但因研究數量仍不夠多或結果又不一致,目前仍難下定論,乳癌與體能活動的關係並不一致,只有部分研究顯示其負相關,年輕時多運動對日後預防乳癌發生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也只有一半呈負相關。
其中要注意的問題是,女性的體能活動研究常由於未考慮其居家工作及照顧小孩的體能活動而造成分組錯誤的偏差。
男性攝護腺癌與體能活動的關係研究雖不少,但只有部分呈負相關。
l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已有強烈證據支持規律體能活動在一般族群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具有保護作用,對葡萄糖耐性異常者也可降低其發展成糖尿病的危險性,從生物機轉上已可充分解釋此保護作用,在糖尿病的治療上,運動更是治療上的三大法寶之一,缺一不可。
運動可增加周邊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提昇約30~35%,促進胰島素降血糖作用。
l
骨性關節炎:規律體能活動是維持正常肌肉力量、關節結構及功能所必需,在一般的體能活動建議量下,並不會增加關節傷害或骨性關節炎的進行,反而對大多數具有關節炎的個案有幫助,可減輕症狀改善功能,提高疼痛閾值。
絕大多數體能活動的肌肉骨骼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藉由循序漸進地提昇活動量至預定目標並避免過度運動。
l
骨質疏鬆症:研究顯示骨質密度每降低10%股骨骨折的危險性就會增加兩倍,Bloomfield
等報告停經後婦女經過八個月的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訓練,可增加腰椎骨密度2.5%,不運動的對照組則減少0.7%;Chow,Harrison及Notarius以中子活化法測量全身鈣質量發現,有氧運動加上肌力強化運動者比單純有氧運動者,全身鈣質增加量多出一倍;數個研究發現一般快走的有氧運動無法觀察到骨質增加,頂多可預防骨質的流失,要預防骨質疏鬆症,還是要有荷重(weight
bearing)的運動,停經後婦女經過八至九個月的荷重運動腰椎骨密度增加4-6%,而對照組則減少1-3%。
l
跌倒:目前已有明顯證據顯示在老年人體能活動(含肌力訓練運動或太極拳等),可以維持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並避免跌倒及骨折的危險,可能是藉由肌力及平衡的改善。
l
肥胖:活動量低向來被認為是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理論上每多出3500大卡的能量攝取,就可堆積一磅(0.45公斤)的脂肪,體能活動在體重控制上相當重要,藉由消耗能量及維持肌肉量,可以有效輔助飲食控制來達到避免增重或是減重的目的,此外體能活動可以改善軀體脂肪分布。
l
心理健康:體能活動可以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並改善情緒及整體的心理良適狀況,一般而言,活動度低者比高者有兩倍的可能性會出現憂鬱症狀,多數人即使在單次的體能活動就有短暫的情緒改善,如減輕焦慮及暫時降低肌肉張力,可持續2-6小時,此外有證據顯示規律體能活動可預防憂鬱症的發生。
可能的機轉包括:運動所引發的腦內單胺類(monoamines:
norepinephrine,dopamineorserotonin)濃度改變或內生性opiates
(腦內啡endorphins及enkephalins)作用;此外體溫增加也有助於減少肌肉張力;運動造成的下視丘、新陳代謝、荷爾蒙、心肺功能的改變也會影響心理健康,另外從心理社會的角度上看,運動增加社交及社會支持的機會、提昇自我操控感(self-mastery)及自我效力(self-efficacy)、紓解每日壓力源,也可改善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l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Kaplan
及Bush在1982年提出,藉此探討健康狀況及健康照顧對日常生活品質的影響,包括認知、社會、身體及情緒功能狀況,個人生產力及親密關係。
藉由促進心理良適狀況(如自信、自尊、情緒、情感)及改善不健康者的身體功能(自覺症狀及身體狀態:如喘息困難、疼痛、疲勞、體力等),體能活動可以提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在不同年齡層的研究中均可發現到,且其改善程度與個案慢性疾病的狀態有關,因為身心狀態越差者比健康者有更大的改善空間。
回目錄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第貳章文獻探討
劉坤宏(2003)針對國. 中生運動行為的研究發現,低年級、自覺健康狀況佳者,運動社會支持達. 到顯著水準。 有些研究指出,父母及同儕是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 ...
- 2破除5大不運動理由- 5成以上的民眾表示沒時間運動 - 衛生福利部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 ... 每天運動30分鐘的建議量,可採分段累積方式,如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 ...
- 3不運動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台灣規律運動比率才33.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 ... 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則許多國家缺乏身體活動 ...
- 4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还有助于预防高血压,保持健康的体重,并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建议的身体活动量是多少? 世卫组织的指南和建议为不同年龄组和 ...
- 5健康生活型態第二節、身體活動
開學校後,身體活動情況大幅下降,顯示18 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是重要的身體活動學習階段, ... 為學前兒身體活動量、兒童身體活動量與適應體育三個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