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閑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
標籤:心理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07-24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閑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著明天就務必列印,因此只好趕在周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著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刻……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於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隔了21個月,最後重新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
唏噓啊~~~誰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還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緒根源,包括內心感受、恐懼、期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二是時刻根源,拖延者與時刻的糾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體、大腦以及遺傳基因;四是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情緒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懼失敗、逃避成功、完美主義、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對失敗有恐怖感,從而一向拖延,最後失敗了能夠說不是他是關聯,是時刻不夠補。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別人傷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傷害。
還有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
看到這個,我承認我也是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不管在哪個方面,我都很明顯,要麼不做,要做就徹底。
好多時刻下決心的時刻比做的時刻還長,喜愛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後務必做了才會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體此刻有個拖延者覺得拖延能夠讓他們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聽命於他人。
能夠透過拖延和自己厭惡的人唱反調,有弱者的自我滿足感,還能夠報復他人。
安全感就在於拖延者透過拖延讓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適感,維護心理平衡。
實際上他們只是期望有個夥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擔,不至於孤獨,害怕被疏遠。
而有一些則是害怕被親近,透過拖延來拒絕他人的親近,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時刻根源 拖延者的時刻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
他們的主觀時刻和客觀時刻嚴重衝突,總主觀認為時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後才去做,實際上已經時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時刻感知失去平衡,輕視未來,在管理時刻方面無序和誤解。
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時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個時刻區域里:時刻迷失、時刻斷裂、過去的好時光,對時刻的流逝不在意,不為將來做打算,拖沓此時。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腦。
大腦中的運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會影響拖延。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腦,神經科學最新的幾個「大觀念」:一、大腦處在不斷變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處於無意識中;三、潛伏記憶的影響;四、;聯結的通路;五、左逆轉。
腦是不斷變化的,不斷修正,具有重組潛質,能夠打破舊的神經聯繫,建立新的神經聯繫,即是「神經的可塑性」。
就是說我們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大腦明天的結構和功能。
生活經驗能夠激發神經元,將電子脈衝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外一個神經元,並釋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經元在數量上不斷增長和連接度上不斷緊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腦對那個活動反應越多;大腦就會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來越好。
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
雖然拖延在大腦中已經建立了頑固的連結,但是我們是能夠打破的,能夠重新建立新連結。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懼和焦慮。
當恐懼感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做出躲避反應,從而導致你的拖延。
透過恐懼建立的神經連接是無法被消除的,當再次遭遇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反應。
這是大腦對抗恐懼和痛苦的防禦機制,會抑制反應,讓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於神經元是 可塑性的,我們能夠透過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情緒對抗恐懼和焦慮、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應對那些我們所推遲的事情。
潛伏記憶依然,以前的記憶還潛伏在大腦了,當收到刺激時就會激發神經迴路,然後做出拖延的逃避反應。
大腦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區域。
當這區域被激活,我們就會感到放鬆,對世界懷著開放的心態。
大腦的右半球有個負面情緒有關的區域,在不舒服和負面的情緒中,就會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裡。
所謂的「左逆轉」就是善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的部位,創造出一種與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環的狀態。
簡單講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區域。
拖延症和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鬱、焦慮、緊張和睡眠問題這些身體狀況有關。
執行功能障礙的人往往正因執行力不足而導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亂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時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導致拖延。
抑鬱症的人則正因動力不足,連動都不想動了,怎樣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慮症的人一般是強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積狂這兩種,這兩種狀況是「腦鎖住」。
強迫症的人不斷重複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積狂,是遲遲不把無用的東西扔掉,不斷囤積,大腦迴路鎖住狀態。
壓力會使我們變得拖延。
應對壓力是,往往是「非戰即逃」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較好,有時強迫自己工作只會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導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狀況,都是能夠透過重建神經迴路來慢慢改變我們的拖延症。
順便提提季節性情緒紊亂症。
隨著白天日子的縮短,環境光線的減少對人產生影響,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學平衡,容易出現疲勞不堪的狀況。
冬春兩季較多出現。
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家庭對拖延者的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等傾向,讓拖延者為了維護其家庭關聯而做出拖延行為。
有些則期望透過拖延而得到父母的愛等。
還有就是為了維護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社會關聯而選取拖延。
PS。
雖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麼多,我覺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懶;二是時刻觀念;三是執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義;五是強迫症;六是抑鬱。
這六大原因。
當然,我此刻也在想辦法重建大腦神經迴路,應對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來。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為的背後,是對這種行為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並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閑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後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禦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遊離在未來,我們玩著時空的把戲,躲避著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為看起來是個行為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複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為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檔、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著要把文章寫好,想著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著電腦裡面的空白文檔,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後想到一些題材,之後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著找著,最後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檔裡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找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麼呢?表面上是為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後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並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後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採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著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麼畢業之後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後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麼樂趣」! 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為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為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除了前文所說正因特殊狀況將此書當做參考書外(實際上也沒多大的用處),我堅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困於拖延,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對我來說,工程碩士的畢業論文就是我永遠的痛。
目前能找到的類似題材的書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這方面的書,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說,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稱為「流行心理醫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正因和「醫生」兩字有關,本書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寫論文,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
讀書除了學知識、長見識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種感覺,中國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醫與中醫的區別:在醫學思想上,西醫主張的完全確定性,也就是能夠從人體的組成完全能夠確定人體疾病的根源,因而能夠有針對性地實施治療;中醫則主張需要從人體的全局認識疾病,而且採取的治療措施不僅僅僅因病而異,還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滿懷期望又不爭氣的中醫)。
讀書也是如此,實在看不慣滿篇的專業術語。
還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比如:「你是帶著獨一無二的DNA、獨一無二的大腦以及與生俱來的先天氣質,從你母親的子宮降生到這個世界上」。
雖然沒有看到原版,但我堅信這段話從字面意思上翻譯肯定沒錯;但我同時要說,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想吐。
滿懷期望而又讓我深感失望的一本書,布置什麼時候才會再想起你。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 這本《拖延心理學》,大約是五年前,網上某篇文章中說說這是香港某大學推薦學生閱讀的幾百本書之一。
書名當時就很吸引我,正因我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
偶然,又在網上看到了其電子版,就下載了下來,但是只是在硬碟的某個角落裡靜靜地躺著。
一向拖延到去年年底,我買了這本書,然後它又靜靜地躺在書架上。
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讀這本書,三周前讀完,又拖延到此刻,決定寫點這本書的讀後感。
突然覺得,是不是讀了這本書對我也沒什麼療效? 之前曾對時刻管理的知識很感興趣,當然也是為了針對拖延問題,看了諸如網上流行的所謂華為內部時刻管理的培訓課程等等,好像沒有什麼效果。
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新的認識,引用書的原文——「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其實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十分難。
首先這本書並不好讀,可能跟語言有關,畢竟是譯著,既要思考語言方面,又要思考專業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國外的,會有種疏遠感;另外這本書並不像小說或其他文史類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還是第一次讀。
但是書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狀態、成因等,讓人覺得說是在說我自己,「於我心有戚戚焉」。
因此,下方的所謂讀後感,其實就是摘抄加想哪兒說哪兒。
書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於注意力分散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資料: 「事實上,網路越來越成了人們不願意做事的罪魁禍首,這種趨勢正在不斷地蔓延。
如今,信息已經是鋪天蓋地、無所不在。
過多的信息讓我們無所適從。
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決定,太多的選取——信息的泛濫讓我們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 這段引文有沒有感同身受? 文中總結了拖延的「心路歷程」,叫「拖延怪圈」——1)開始新的任務前,信心滿滿,「這次我想早點開始」;2)早點開始的時機錯過,「我得立刻開始」;3)時刻又過去了,「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4)安慰自己,「還有時刻」;5)早點開始做事的良好意圖沒有實現,內心絕望,「我這個人有毛病」;6)臨近結束,「最後的抉擇:做還是不做」。
7)不論任務最終是做了還是沒做,「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義者。
文中說了心理學上的「完美主義」的分類——適應型和適應不良型。
前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堅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
後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卻對自己不抱期望,對自己的要求和對自己表現的期盼之間存在一種矛盾。
這種分類對於我來說也是很新穎的,果然心理學上看問題的角度就是不一樣。
這種完美主義就應就是與前面說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相對應的。
完美主義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就容易出現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中,有一節標題「家庭態度:拖延的成因」,說了家庭態度對人心理成長的影響,在接下來的一節講述了五種家庭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構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
書中第四部分,用長達五章的資料來闡述征服拖延之戰。
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空泛,但還是簡單整理在那裡。
我堅信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專家,可能更擅長針對具體的拖延症制定具體的措施,而把這些具體措施抽象化之後,就變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戰之前,先進行盤點,盤點自己身上的拖延問題。
盤點自己存在的拖延現象,分析這些拖延帶來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後果,盤點自己為拖延找的借口。
對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確的目標與可行性的計劃。
作戰方法有學會怎樣決定時刻、學會「理解」和「拒絕」、利用你的身體減輕拖延(戶外,鍛練身體)。
書的最後部分是拖延技巧彙編,總結一下: 1。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要可觀察具體而實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
2。
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
(好像跟1有重複) 3。
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
4。
現實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待時刻。
5。
只管開始做!不好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小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
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
7。
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8。
可能的話,把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
保護你的時刻。
學會怎樣說不,不好去做額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
留意你的借口。
不好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將它看做是再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
或者利用這個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勵。
11。
獎賞你一路上的進步。
將獎賞聚集於你的發奮,而不是結果。
12。
將拖延看成一個信號。
停下來問自己:「拖延傳遞給我的是什麼信息?」記住:你能夠做出自己的選取。
你能夠拖延,你也能夠行動。
總之,拖延是個心理問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的是更好地與自己相處,應對拖延的挑戰,學會理解,學會行動,讓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6):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如何加快我的節奏,節約我的時刻。
我的明白是: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可觀察、具體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
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不好異想天開,要從小事做起。
不好過於理想化,而要選取一個能理解的程度最低的目標。
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
每個迷你目標都要比大目標容易達成,小目標能夠積成大目標。
現實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對待時刻。
問自己:這個任務事實上將花去我多少時刻?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時刻投入其中?只管開始做,不好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
任何事情你都能夠忍受15分鐘,你只要透過一次一次的15分鐘才能做完一件事情。
因此,你在15分鐘時刻內所做的事情是相當有好處的。
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當你遭遇到一個(或者兩個、三個)困難是,不好放下。
困難只但是是一個需要你解決的問題,它不是你個人價值或潛質的反映。
可能的話,將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
你真的是做這件事的唯一人選嗎?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嗎?我會給這件事找一個適宜的人去做,這樣就能夠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護你的時刻,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刻! 留意你的借口,不好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
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
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取,能夠拖延,也能夠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裡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夠行動的。
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樣做,你能夠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7):
在翻開之前,本人一向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並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為而追悔莫及,於是便一廂情願地將治癒期望寄托在了廣受推崇的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
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齊而構成的。
」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為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為焦灼的情感。
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
那時候,總會一邊反覆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後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為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後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此刻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啟發我找到了個中答案。
那時之因此那樣,是正因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麼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後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
因此,那時候的拖延源自於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於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
當然,探討這些並非是為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麼,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於事無補。
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症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
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
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這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後感。
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
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能夠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此刻修改公布的過稿名單中,但這並非我個人價值和潛質的反映,我只需開始著手下篇的寫作就能夠了。
起碼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期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理解犒賞。
這些犒賞,也許來自於我如願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於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為健康所帶來的珍重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為開啟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
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
只有不敢去經歷,才是真正的失敗。
百萬富翁快車道廣告二戰時,日本女生為何被要求裸體上課?丈夫出征,妻子必須自殺?厲史瓿落3-16陰陽師手游傀儡師哪裡出的多互聯網3-10
推薦閱讀:
※請問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被欺負?※生病了,惡性貧血,慢性病。
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學生。
但是在漫長的養病期間也經常無緣無故的壓抑,想哭?※怎麼判斷一個直女是否被扳彎了?這是友誼還是愛情?※如何消除多疑心理※為什麼標榜正確的好人養出了壞孩子?答案都在關係里……
TAG:心理學|心理|讀後感|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 GetIt01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閑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 2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讀後感拖延心理學讀後感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啟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 ...
- 3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篇)說明: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
- 4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 勵志人生網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一)拖延,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習慣,也許您拖延是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許您拖延是為了緩解緊張的壓力。
- 5拖延心理學 - 心得書評網站PDF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漫遊者文化出版,2011年10月05日讀完這本書可以充份了解自己長年的拖延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