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運動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台灣規律運動比率才33.6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 ... 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則許多國家缺乏身體活動 ... 1 不運動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台灣規律運動比率才33.6% 2 都做了物理治療我一定要做運動才能根除痠痛嗎? 3 腳踝扭傷AnkleSprain 運動星球 不運動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台灣規律運動比率才33.6% 2020-07-17 話題 保健 觀念 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菸品使用(9%)及高血糖(6%)之後,有超過200萬死亡人數可歸因於靜態生活,然而世界上約60~85%的成人過著靜態生活。

根據108年台灣的規律運動人口調查發現,才僅有33.6%的人有規律運動習慣。

不運動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因素!台灣規律運動比率才33.6%©skinnyms.com 靜態生活易減短壽命 靜態生活除了增加死亡率外,還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加倍,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憂鬱症、焦慮等風險。

然而台灣大約有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則許多國家缺乏身體活動不足的人口比率,也正不斷地增加。

雖然台灣規律運動人口比照107年度增加約2萬人,人口比例穩定維持在33%左右,換算人口數增加約300萬人,但這個數字以平均來說還是較低。

©mindblowings.com 台灣十大死因的危險因子皆與不運動有關 根據調查發現,台灣前十大死因的危險因子,皆與不運動有關,像是癌症、心臟疾病、肺炎、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等,大多數死亡人口都沒有運動習慣。

然而運動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跌倒的風險等。

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利用台灣一個大型的追蹤世代,分析各個不同運動量的健康效益,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是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延長3年壽命,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包括吸菸、肥胖者,也一樣有用。

銀髮族運動比例人口持續上升 對於培養運動習慣的調查裡,108年發現銀髮族有運動的比例為85.8%,較整體平均的83.6%相對偏高;另一方面,銀髮族規律運動比例為57.6%,也較整體平均的33.6%來的相對偏高。

銀髮族雖受限於體力,每次運動達到會喘會流汗的比例相對較低,平均每週運動次數高達5.5次,不僅較整體民眾平均的3.75次偏高,且比平均最低的30~35歲族群每週多運動將近3次。

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能促進健康,更能充實生活的內涵來凝聚大眾的向心力,同時政府也會鼓勵及增進無運動及非規律運動習慣者參與運動的意願與頻率,期望透過相關政策推動作為,進而落實達成快樂運動來達到自己人生目標。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動晰物理治療所 都做了物理治療我一定要做運動才能根除痠痛嗎? 2020-03-13 動晰物理治療所運動部落運動恢復運動傷害保健 如果只有被動治療就能讓痠痛症狀好起來,那當然是物理治療師所樂見的,因為對物理治療師來說,這樣還比較輕鬆,為什麼?1.不用花時間教個案自我運動2.不用督促他回去有沒有做3.不用隨個案的進步去調運動治療的等級和強度4.不用因為個案不遵從醫囑沒做運動而來來回回卡關然而,物理治療師指出,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運動治療! 都做了物理治療我一定要做運動才能根除痠痛嗎? 重點整理 ■ 少數個案透過徒手治療就可以痊癒,但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的時間長短視患者本身的嚴重程度、所處環境、想達到的目標而定。

■針對慢性疼痛者(疼痛問題>6個月),平均需要8-18個月的訓練時間。

那我還需要徒手治療嗎? 有時候,徒手治療是為了運動治療作「準備」。

協助個案解開僵硬的筋膜、關節,恢復身體平衡,再執行運動治療會更有效率。

但有些個案其實是不需要徒手治療的,光是透過動作控制訓練,就能讓他的症狀消失一半以上!當然有些個案確實是徒手治療就可以痊癒,但這部分是少數,我們這次先不討論這部分的族群,因為大部分的人真的都需要運動治療。

如何透過運動治療走上痊癒之路? 首先,物理治療師還是一樣會有臨床評估,觀察動作、步態、姿勢…等,搭配病人的主訴和更進一步的理學測試,確立治療方向。

當我們解開了其中一個關卡,要讓個案能維持效果的關鍵就是:1.找出動作控制的失能和肌肉不平衡的原因。

 2.要求個案回家持續自我訓練。

3.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肌肉的長度和正常的收縮活性、神經的延展度…等。

當這些動作控制和肌肉的平衡都達到大腦可以下意識地掌控時,就是畢業的時候囉! 物理治療師透過運動治療協助使患者走上痊癒之路 運動治療要多久才有效? 基本上,時間的長短當然是看患者本身的嚴重程度、所處的環境、想要達到的目標而定。

患者有認真執行運動的話,每次都會有進步,痊癒的時間和患者本身的目標有關。

「自身的能力要能夠超越環境給的壓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舉例:.一個運動員如果膝蓋受傷,想回到場上打球,那他所需要的能力就是有能夠打完一場球賽的下肢肌力、耐力、控制、平衡、爆發力……等。

.一個上班族想要久坐不會腰痛,那他就要有良好的下意識核心控制、良好的工作檯高度以及正確的坐姿和換姿勢的頻率。

因為再好的姿勢,都會對局部的關節或軟組織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傷害。

研究怎麼說? 針對急性與亞急性的疼痛,若問題來自動作控制而非結構上的問題,患者有認真照治療師所給的治療計畫與劑量正確地執行1-2週,會有症狀的改善;8-20週會改變肌肉徵召的模式(Stugeetal2004;O’Sullivan&Beale2007),而讓肌肉有下意識的良好控制(Julletal2002;Stugeetal2004)。

針對慢性疼痛者(疼痛問題>6個月),平均需要8-18個月的訓練時間。

但是,除了訓練的強度和時間,有比訓練還要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進去,才能有良好的復原速度,這些原因包含:社會環境因子、身體因素、心理因素。

(Hendriksetal2005;Scholten-Peetersetal;Comerford&Mottram,2012,p.15) 聽到慢性疼痛復原速度的數據,是不是嚇到了? 其實仔細想一下,你的身體有多長的時間處在疼痛的狀態,而不去管它。

在這未來的8-18個月還是會一樣程度地痛下去,甚至更痛並且「有可能」對組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不過今天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選擇訓練你的大腦、或是訓練骨骼肌肉本身的條件,來找回身體的主權、不再被疼痛控制,跟疼痛完全說再見!祝大家都能面對疼痛、突破自我! 選擇訓練你的大腦或是訓練骨骼肌肉本身,有機會不再被疼痛控制 /關於動晰物理治療所/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

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腳踝扭傷AnkleSprain 2017-01-11 運動傷害保健知識庫 腳踝扭傷(AnkleSprain)為急性運動傷害的種類裡面最常見的一種,不分性別與年齡,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除了一般大家所形容不小心『翻腳刀』的受傷機制之外,也常發生於運動員的激烈運動過程中。

腳踝扭傷 症狀 腳踝扭傷後,扭傷部位附近的肌肉、血管及韌帶因暴力拉扯而受傷或滲血,使踝部腫脹疼痛,在急性期按揉或熱敷傷處,不但不能使血腫消退,反而會人為的加重患部的損傷,增加出血量。

腳踝扭傷未必都是簡單的傷害,受傷後應立即就醫評估,及早發現是否合併韌帶斷裂、關節破損、骨折等可能性。

如果有移位性的骨折或脫位,應加以復位及固定,否則極可能有癒合不正所造成的長期而嚴重的併發症。

一般腳踝扭傷可分為三級:第一級扭傷:最為常見。

侷限性的壓痛及腫脹、未合併瘀血情形、X光檢查正常。

第二級扭傷:受傷時會覺得腳踝有撕裂感。

有相當的腫脹、明顯的壓痛、局部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X光檢查正常。

第三級扭傷:受傷時會覺得腳踝有劇烈撕裂感。

有相當的腫脹、疼痛感可能沒有第二級扭傷嚴重、明顯之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檢查關節可能有鬆動的情形、X光檢查正常或可見小的撕裂性骨折。

©pivotphysicaltherapy.com 如何治療 剛發生腳踝扭傷時,立即處理的正確與否,與後來痊癒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尤其是腫脹的程度,切忌在剛受傷48小時內去搓揉受傷處,找推拿師父推拿更是不可,因為會越揉越腫。

腳踝受傷其注意事項如下:處理原則記住五字口訣即可,簡稱「PRICE」Protect(保護):保護預防再受傷(使用副木、彈性繃帶或醫療用膠帶來固定患部,避免進一步傷害。

)Rest(休息):休息避免再使用(可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使受傷組織得到適當休息。

)Ice(冰敷):每隔兩小時針對患處作10-15分鐘的冰敷,一天4到5次。

Compression(加壓):使用醫療用彈性繃帶從腳掌包紮到小腿中段壓迫避免繼續腫脹。

Elevation(抬高患肢):受傷後前48小時應抬高患處以利消腫在做完立即的處置後,就應馬上到骨科的門診求診,這時候醫師會判斷是否要照X光。

醫師會為您打上彈性繃帶加以壓迫固定,而您的責任就是回家好好休息,把腳抬高,用冰袋冰敷。

冰敷每天四次,每次十五分鐘。

預防方法 腳踝扭傷後,可利用踝關節外旋運動加強肌力,平時也能用來預防受傷。

坐在椅子上,彈力帶一端綁在門檔或其他與腳踝同高的穩固物體上,另一端套在腳掌外側腳掌往外側拉,記得動作指局限下腿部,膝蓋保持伸直。

腳掌達到最大可動範圍時,緩慢回到原來位置,再重複上述步驟。

©runnersconnect.net 參考資料1.《跑步的科學》,采實文化出版(2016)2. 力邁物理治療所 3. runnersconnect.net 分享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