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雄:湖南涉農高職院校如何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前我國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機遇期,需要高素質、高文化和高技能的「三高」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創新創業。

但是,當前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還遠遠達不到「三高」要求。

據抽樣調查,我國務農農民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0.69%,高中及中專學歷的占12.29%,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的高達87.03%。

因此,我國要培養出「三高」的務農農民絕非是短期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工程。

為實施好這項工程,作為培養農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涉農高職院校理應承擔起這份歷史責任。

一、湖南涉農高職院校的主要特點

本文所指的涉農高職院校是指以開設理工醫為主,以農業類專業為輔的高等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是指與農林牧副漁業直接相關的專業。

目前湖南共設置高職院校70所,其中涉農高職院校13所,占全省高職院校的18.57%。

調查顯示,通過多年的發展,湖南涉農高職院校形成了一些基本特點。

一是有「農」的要素。

13所涉農高職院校都屬於開設了農業類專業的綜合性職業院校,主體是由升格前的農業、農機學校和其他學校合併而成,少的是2所,多的由5所中專學校組建而成,如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原長沙農業學校和原湖南省農業機械化學校合併組成,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原常德農業學校、常德衛生學校、常德機電工程學校合併組成等。

二是有「農」的專業。

13所涉農高職院校共開設了畜牧獸醫、園林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等23個農業類專業。

其中,開設專業點較多的農業類專業主要為畜牧獸醫、園林技術和動物防疫與檢疫等專業,而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與農業有關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較少,可以看出湖南涉農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更側重於農業實用技術方面,在涉及農業經營管理領域的專業開設較少。

三是有「農」的布局。

13所涉農高職院校分布在全省10個市州,分布地域較分散,且分布在農業發達地區的較多,如永州市設置有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該市有5個產糧大縣、8個生豬調出大縣,懷化市設置有懷化職業技術學院,該市是全國聞名的桔柚之鄉、瓜果之鄉和雜交水稻故鄉等。

四是有「農」的局限。

13所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農業類專業在全省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中占比較低共開設的農業類專業只有19個,占全省高職專業總數的4.9%,農業類專業點43個,占全省高職專業點總數的2.5%。

同時,農業類專業分布不均,出現了「一校獨大」現象,除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有15個農業類專業外,其他院校僅有1-5個農業類專業。

五是有「農」的支持。

13所涉農高職院校中,國家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2所,占湖南省國家級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的22.22%,湖南省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7所,占湖南省省級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的21.21%,國家、省級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占湖南涉農高職院校的69.23%。

從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建設來看,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廳是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湖南涉農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這些院校為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技術技能人才。

此外,湖南政府管理的涉農高職院校比重大,占84.62%,行業管理的涉農高職院校比重小,占15.38%,說明湖南涉農高職院校是以政府管理為主,行業管理為輔的管理體制,更有利於政府統籌協調,推動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二、涉農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劣勢分析

(一)培訓教師非專職化

據調查,湖南13所涉農高職院校都沒有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組建專門的講師團,培訓任務主要通過臨時聘請校內外專業教師完成。

由此,勢必造成:一方面,教師備課時間緊,準備不充分,備課質量不高;另一方面,教師觀念淡薄,重視程度不高。

因而引起培訓質量下降,培訓學員對培訓的滿意度不高。

(二)農業類專業面窄

湖南涉農高職院校的農業類專業主要涵蓋畜牧獸醫類、農業技術類,而林業技術類、水產養殖類、農林管理類專業設置較少,一些農業類專業尚處於空白,不能完全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技術需求,與現代農業發展契合度不高。

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業工業化人才、生產技術人才、科學化管理人才、產業經營化人才和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複合人才。

涉農高職院校應以此為依據設置專業和制定農業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湖南涉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專業設置創新意識不強,專業重複設置較嚴重,如畜牧獸醫、園林技術等專業有多個院校開設,而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遊、農村信息管理、農業機械應用等新興專業開設較少或者沒有開設。

(三)培訓創新性不強

湖南涉農高職院校部分教師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沒有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而是沿用了給大學生上課的老套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不容置疑,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類與當代大學生有差別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群體,需要尋求差異化培訓。

一是文化基礎薄弱,大多數是高中以下文化,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吸收能力明顯不如大學生,用教大學生的方法來培訓必然成效不明顯;二是培訓時間較短,在短時間內讓他們吸收、消化大學生都覺得有難度的學習內容,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三是培訓目的要遠比大學生學習目的更具針對性,他們希望能夠學到解決自己在生產中所遇到具體問題的知識、技能,而日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並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四)培訓管理不規範

調查表明,湖南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培訓部門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沒有和教學部門進行充分溝通,部門之間沒有形成一致,因為培訓與日常教學的實訓場所安排有衝突而導致要重新調整培訓計劃的情況時有發生。

更多的是,培訓部門培訓效果評價和培訓後跟蹤服務不到位,出現了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後脫節的現象。

三、推進涉農職業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戰略路徑

(一)創新體制機制:涉農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前提

1.創新管理體制。

實行管理、培訓和評價三分離的管理體制。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管培訓機構的培訓實施,培訓機構監管培訓教師的教學行為,委託非管理和培訓機構的第三方履行評價職能,管理、培訓和評價三方互不溝通,一經發現弄虛作假,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

2.創新考核機制。

堅持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結合,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重點考核教師的責任感與教學能力,受訓學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

在考核教師的責任感上,要建立培訓質量問責制,對培訓教師培訓前不準備、培訓過程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等行為進行追責,杜絕培訓教師輕視培訓,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考核教師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力上,主要通過管理者評價、受訓學員評價和第三方評價進行考核。

在考核受訓學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時,可採取隨學隨考,現場實踐與問卷考核的方式,檢驗培訓的效果。

2.創新動態調整機制。

改變過去培訓機構「一錘定音」的做法,實行對培訓機構的動態調整,對表現突出的在培訓任務指標的分配等方面給予傾斜安排,對弄虛作假的追回培訓資金,取消培訓機構資質,並進行登報通告。

3.創新跟蹤服務機制。

過去開展農民培訓都是停留在表面的跟蹤服務,一般是培訓結束後,跟蹤服務多半是紙上談兵,即使跟蹤服務,也是培訓機構通過電話的形式了解培訓後的產業發展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後期的發展。

為提高跟蹤服務的質量,除在為新型職業農民受訓期間建立跟蹤服務檔案外,重點要實行技術指導員包干、包時、包對象的「三包」制度,定期採取現場指導和電話指導等多元跟蹤形式,尤其要幫助新型職業農民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服務方案。

通過2-3年的跟蹤服務後,由第三方對跟蹤服務的指導效果進行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與技術指導員的勞動報酬直接掛鈎。

(二)改善辦學條件:涉農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基礎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涉農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優勢,選聘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

加強現有師資培養,通過訪學、鍛鍊、深造等方式,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同時採取「引進」政策,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從農業行業和農業企業引進一批既有實踐工作經驗又有紮實理論基礎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不斷優化培訓師資結構。

2.推進農業類專業發展。

農業高職院校要堅持特色化發展,突出「農」的特色,做大做強農業類專業,加快扭轉農業類專業的「弱勢地位」。

一方面,要利用新信息和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類專業,賦予其新的科學內涵,使傳統農業類專業優勢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鮮明;另一方面,要主動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培育一批新興農業類專業,將專業範圍向農業的產前、產後延伸,主動與農業龍頭企業對接產業,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和農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3.科學設置培訓內容。

涉農高職院校要深入實地進行調研,了解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和實踐需求,在此基礎上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學內容。

要緊貼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要,課程內容要能滿足農民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業生產生活需要,有助於受訓後創業就業。

要以實踐教學為主,增加操作技能和生產實踐內容,著力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

4.構建空間教學平台。

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新技術,搭建新型職業農民網絡學習平台,指導教師用戶建立自己的空間,給每個新型職業農民免費配發「空間」,安排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專家利用「空間」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型職業農民切實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優化政策環境:涉農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保障

1.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文化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組織職業道德建設培訓、典型案例宣傳、文化下鄉等形式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文化建設,讓農民安心務農,樂於務農,切實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幸福感。

2.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費投入。

相對國外,我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起步太晚,而我國培訓的任務又相當繁重,急需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步伐,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經費投入,當前可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專項經費,免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3.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成果應用。

對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優秀學員,可選用為村級後備幹部、農村致富帶頭人、產業扶持人,在農村創業時給予特殊優惠政策扶持。

(作者簡介:吳易雄,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終身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後;王剛,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講師、碩士。

本成果屬於吳易雄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鎮化進程中「五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BKA140034)研究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企業實踐視角下的高職教師職後教育

摘 要:高職教師的職後教育是高職教師知識和技能更新的有效舉措,是深入企業實踐,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便捷通道。高職教師在企業實踐過程中,要凸顯院校的主導作用,發...